飲茶風氣
光復後的三十年間,除了民間還流傳的「老人茶」、「功夫茶」之外,大部分人都只用玻璃杯、自來水,泡綠茶或香片來喝。
茶器的製作以茶壺最為困難,臺灣早期的茶器多為大陸移民帶入,少數的壺具零星出現,就地取材呈現自然純樸的風味。民國四十年代,林葆家與林根成叔姪研發以灌漿方式製作茶壺,開啟臺製茶壺的先河。
1971因臺灣退出聯合國,臺茶驟轉為內銷為主外銷為輔,使臺灣的飲茶風氣大開。
1982年政府廢除製茶管理規則的限制許可後,還茶於農,設立觀光茶園,輔導茶農鑽研製茶新技術。
由於茶在市場的需求,茶壺在質、量上都必須提昇。當時除了大量輸入大陸的宜興壺外,曾財萬也受託研發以手拉坯法製造茶器。此後鶯歌的製陶師父和各地窯場紛紛投入茶器的生產行列。
紫砂壺產自江蘇宜興,是中國著名的品茗用具,泡出來的茶越香醇,尤其適宜泡烏龍茶,民間開始風行紫砂壺。
民國八十年代起,社會經濟快速成長,生活品質的提昇,以及品茗風潮的推動,使茶器的製作更多樣化,除了在材質上有許多創新,許多陶藝家也設計了新型的茶器。
當代藝術的理念影響茶器的創作,臺灣的茶器也展現多元的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