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過去與未來

人與自然的雙人舞蹈,旋轉跳躍在歷史的軸線上:
過去,人群從大自然裡直接獲得生活所需,自給自足。
現在,全球化經濟,逐步改變當地社群與環境間的關係。
未來,在經濟開發與自然保育的矛盾對決中,能否有另外一種解答?

婆羅洲,過去與未來icon
s3___eu-west-1_dlcs-storage_2_8_V0037403ER

自給自足的和諧

婆羅洲的自然資源,就像當地社群的超級市場,不同族群採集漁獵、以物易物,或者採用刀耕火種的農耕方式;都是就地取材、巧妙運用生活周遭的萬物,將鄰近森林與自身文化,交織成一幅幅的獨特丰采。


測試吹箭管的肯雅族(Kenyah)人 (砂拉越,馬來西亞)。

圖片來源:
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works/wq66ctej
Licence: Public Domain Mark
Credit: Sarawak: a Kenyah worker testing the bore of a blowpipe. Photograph. 

遷徙往來的轉變

19世紀中葉,隨著東西方人群的漸次落腳,經濟貿易的浪潮亦湧入了婆羅洲,伴隨著跨洋商業活動的往來頻繁,改善了當地社群的經濟;但自然資源的過度採集、外來經濟作物的引入種植與逐現規模的伐木業,都將讓婆羅洲的自然環境與人的交互關係,撕開了漸行漸遠的篇章。

s3___eu-west-1_dlcs-storage_2_8_V0037406

改善生計的舶來品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徹底地改變這個世界的運作模式,機械化與工業化的生產模式,使得南美洲亞馬遜盆地的橡膠、非洲的咖啡、南印度的胡椒,都在反映市場的需求下進入婆羅洲;全球貿易網絡的發展,更容易將產品流通到世界各地,婆羅洲當地如砂拉越的馬來人/族和依班族是最積極響應經濟作物種植的族群;不諱言地,當地族群的經濟狀況因此改善,有更多的消費能力,但文化與生活方式也逐步被改變。

四位肯雅族 (Kenyah)人從膠木樹(Palaquium gutta )樹幹收取杜仲膠 (gutta percha)。
圖片來源: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works/w9uxetw4
Licence: Public Domain Mark
Credit: Sarawak: four Kayan people collecting gutta percha from a tree trunk. Photograph. 

逐步失控的現況

20世紀中葉,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與基礎建設的重視,以林木為主的自然資源,是變現求財的最佳來源;待森林資源枯竭後,林地改作為油棕田,出產用途廣泛的棕櫚油,更成為經濟發展的命脈,開發天然資源並追求最大化的經濟效益,最終演變成「人與自然的拔河戰」。

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的經濟

轟然倒下的巨木

婆羅洲在這座島嶼,曾經有高達90%的森林覆蓋。1973年-2015年間,已有50%的森林消失了。木材耐用,且又硬又厚的婆羅洲鐵木,常用於露天涼亭、戶外木地板的搭建。熱帶雨林中的優勢物種-龍腦香科植物,用於家具與合板等室內裝修使用。泥炭森林中生長的拉敏木,則用於家具與實木百葉窗。另外,被砍伐的木材經處理成紙 (木) 漿,用於製作紙產品。



伐木下所造成的地景變化。 /  圖片來源: 黃齡慧 

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的經濟

富可流油的棕櫚

許多婆羅洲的森林在多次的砍伐下退化了。透過殖民政權時期所引入的棕櫚科植物油棕 (Elaeis guineensis),原生於西非與西南非,由於非常適應婆羅洲這樣的氣候與土壤條件,20世紀起,大規模、單一種植的油棕田成為婆羅洲的地景之一。由於到達可採收的種植時間短,一株植株可採收的時間很長,相比於其他油料作物,油棕的種植成本最低,所需土地也最少,加上萃取而出的棕櫚油性質穩定、使用廣泛,在全世界植物油總產量中已占將近四成 (2015)。今日棕櫚油的最大出口國為印尼,馬來西亞則次之。

油棕工廠 。 /  圖片來源: 沈競辰 

打獵-黃齡慧

開發下的犧牲者?

當一棵樹木在森林裡倒下時,它有沒有發出聲音?
那,當一片片森林在婆羅洲消失了呢?
除了樹木這個無庸置疑的被害者外,還有什麼犧牲者?





 

被獵殺的野味。/  圖片來源:黃齡慧 

未來,何去何從?

想一想,當我們擁有更好的賺錢機會,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水平,代價是犧牲周遭的森林與野生動物,我們會做什麼選擇?
傳統習慣保存(但是得生活在不進步開發的環境),或者進步開發 (但傳統領地與知識逐漸喪失)。
原始森林保存(但無法促進當地人的經濟),或者森林產品獲利(但森林的功能喪失) 。
自給自足(但無法促進當地人的經濟),或者強取豪奪(但生物、生態多樣性喪失)。
樂天知命(但無法促進當地人的經濟),或者生活無虞 (但地景破壞與環境汙染)。

這就是婆羅洲的人們正在面臨的抉擇! 

錦囊妙計

一場名為「文明」的實驗,正在婆羅洲上持續地擴張、侵蝕著自然環境的疆域。但是,現在還有扭轉的可能!政府單位、環保團體、專家學者、甚至個人的共同參與,透過與當地族群共生共榮的錦囊妙計,期許為婆羅洲的自然與人文多樣性,迎來新的曙光。

拉卜灣長鼻猴保護區

拉卜灣長鼻猴保護區

    圖片來源:蔡孟穎

巴哥國家公園

巴哥國家公園

    圖片來源:沈競辰

鹿洞彩虹-mulu國家公園 -沈競辰

姆祿國家公園

    圖片來源:沈競辰

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

    圖片來源:蔡孟穎

當代新意

  • 擁有豐富土地知識與傳統智慧的當地族群,是適合託付的土地管理者。
  • 尊重與重視當地族群的智慧與權利,一同期許具當代新意的保育篇章。
earth
博物館剪影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協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屏東縣滿州鄉響林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展示日期

2024.05.03 - 2024.11.15

展示地點

第一特展室與陽光過道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