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的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船舟劃開水面,留下漣漪。

當水道逐漸狹窄時,聽到了船隻著陸的聲響。

背起行囊,往陸地上探索。

注意!仔細觀察,我們正在翻開「自然婆羅洲」的篇章。

婆羅洲的生物與他們的產地icon

踏查時光

婆羅洲位於溫暖炎熱且潮濕的熱帶地區,年均溫落於21-30度之間,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多於2000毫米;依據地理與氣候,屬於熱帶雨林生物區系,擁有豐富生物多樣。古往今來,婆羅洲吸引著探險家與研究學者們前來,踏著他們探索與充滿好奇心的步伐,耐心記錄下眼前的生命百態;至今,許多新物種仍持續被記錄與發表呢!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

1854年,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展開了他為期八年的馬來群島旅程;同年,華萊士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他將在此待上整整15個月,並深入婆羅洲的內陸。除了採集動、植物的標本之外,考察自然環境下生活的紅毛猩猩、研究牠們的習性,並取得標本,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

這趟馬來群島的旅程成果非常豐厚,華萊士共採集到125,600份標本;不僅如此,這趟旅程中,他還孕育了兩個好點子:「天擇論」(後稱演化論),並確立了一條隱形的生物界線 (華萊士線)。


圖片來源:
by User Tagishsimon on en.wikipedia - Originally from en.wikipedia; description page is (was) here02:17, 13 January 2005 Tagishsimon 298x472 (18,609 bytes),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41348

奧多阿多·貝卡利

尚未大學畢業、年輕的奧多阿多·貝卡利,就憧憬將來能在未知的國度進行科學探索。畢業後,貝卡利有短暫的時光待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和邱園,為了熟悉婆羅洲的植物做準備。1865年,22歲的貝卡利首次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還深入婆羅洲內陸進行生物踏查。由於貝卡利對於馬來亞植物區系的研究貢獻良多,被譽為該區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植物學家。

圖片來源: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1615

鹿野忠雄

對於臺灣原住民與生物地理學有深入研究的鹿野忠雄,由於具有民族學上的專長,在1944年,接受了日本陸軍的召集,前往北婆羅洲進行田野調查。隔年,隨著太平洋戰役如火如荼之際,他與他的助手金子總平預計從沙巴擔布南,出發前往日軍內陸駐紮地的路途上,雙雙在婆羅洲的叢林失蹤……他的失蹤,對於日後日臺兩地的學術研究上,都是很大的損失與遺憾。

圖片來源:
by Unknown author - Self-scanned,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35051

多樣境界

婆羅洲的熱帶雨林生物區系中,相互鑲嵌著八個主要生態系,鋪蓋並豐富著婆羅洲這塊土地。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不同生態系都各自擁有不同的難題,不能移動的植物,克服環境給予的難關,創造屬於他們的一片天地,而動物則善用環境,發展出許多特化的獨門絕技!

峭壁林-巴哥國家公園 -沈競辰

沿海環境

婆羅洲擁有綿長的海岸線,光東馬來西亞沙巴,就有1,440公里(臺灣全島約1,200公里)。跟臺灣一樣,有各式各樣的沿海地形,在馬來西亞砂拉越的巴哥國家公園,擁有沙灘與沙岩峭壁林的海岸景觀;各種形態的濱海生物在此生活。1977年成立的海龜島國家公園(Taman Laut Pulau Penyu),包含鄰近馬來西亞沙巴北面的三座小島,多為珊瑚礁組成。海龜如綠蠵龜與玳瑁,幾乎全年都會上岸產卵。




圖片來源:沈競辰

紅樹林景象_蔡孟穎

紅樹林

婆羅洲紅樹林植物生長在河海交會的泥質灘地,並受到海洋潮汐漲退潮的影響。這樣的環境土壤缺氧、含鹽量高,在此生存的植物,在生理與生長上都要有特殊的策略。具胎生的果實是很常見的現象:成熟後的果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啃老族」,會持續寄居在母樹上生長,直到具有幼苗的形態才會獨立生活。

威脅:魚蝦養殖 




圖片來源:蔡孟穎

泥炭沼澤林-鄭揚耀

泥炭沼澤林

婆羅洲泥炭沼澤林與北半球溫、寒帶以草本與灌木叢為主的泥炭地不同,是由高達70公尺的板根大樹所組成。森林底層經年累月堆積著植物的枯枝落葉,洪水與降雨,浸泡出棕與黑的水體顏色,得名「黑水沼澤」。這是個擁有不穩固底質、厭氧、排水不良,並且低酸鹼度 (pH2.9-4) 又養分缺乏的極端生態環境,但卻是許多婆羅洲獨特且瀕臨絕種動物的家。

威脅:乾涸(人為排水);伐木;火燒;農業 (油棕田) 


圖片來源:鄭揚耀

長葉龍腦香Dipterocarpus oblongifolius-黃齡慧

河岸森林與淡水沼澤森林

婆羅洲內陸往來多仰賴河運,河流周遭的地勢較為平坦,使得河流周遭的生態環境更容易與人接觸。季節性的洪水影響形成沖積地,土壤亦相對肥沃,因此,常被轉為農業之用。但是,婆羅洲的河岸與淡水沼澤森林是水鳥的家,豐富多樣的兩棲爬蟲動物也生活在這邊。

威脅:農業 





圖片來源:黃齡慧

石楠林景觀-巴哥國家公園-沈競辰

熱帶疏矮林

熱帶疏矮林在婆羅洲原住民依班語中稱為Kerangas,意思是無法種植水稻的地方。相比鄰近的熱帶雨林,具有較低、整齊的林相,許多植物生長成緻密的灌木叢。林下的砂質土壤酸鹼值較低、特定營養素缺乏;充滿著苔蘚、豬籠草、茅膏菜、狸藻與附生的蘭花,各種生物之間的相愛亦或相殺,交織成婆羅洲很獨特的生態系。

威脅:伐木;火燒;農業 (油棕田) 




圖片來源:沈競辰

姆魯石林-黃齡慧

石灰岩森林

石灰岩地形易受水的侵蝕,會形成陡峭尖聳的山脊,以及深不見底的洞窟,這是一個極度碎形化的岩溶地貌,對於生物擴散產生了隔離的效果,就像大自然的實驗室,常孕育出高比例的特有植物。由於環境土壤貧瘠、水分缺乏,在此生長的植物,需要對於水分的掌控更加地精打細算!

威脅:伐木;火燒;採礦 





圖片來源:黃齡慧

龍腦香林-黃齡慧

低地與高地熱帶雨林

在臺灣,僅七棵高於70公尺的大樹;而婆羅洲海拔低於300公尺的低地熱帶雨林中,高達70公尺的樹卻比比皆是,少數甚至可高達94公尺。這裡以龍腦香科植物的多樣性聞名,又稱為龍腦香混合林。由於參天大樹構築了垂直維度,各種生物的生長與移動將不被限縮於地表面,相互交織成一個讓人目不暇給的世界。
當植物組成隨著海拔逐漸升高產生連續變化,呈現高地熱帶雨林的面貌(海拔300-800公尺);當高於海拔800公尺,殼斗科植物變得普遍,就會轉變成高山森林的形態,有時候很難明確的區分與定義呢!
威脅:伐木;狩獵;商業用地

圖片來源:黃齡慧

高山雨林-神山-黃齡慧

山地森林

身處熱帶的婆羅洲,也擁有4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婆羅洲的山地森林從海拔800公尺直至4000公尺,從低山地森林到亞高山帶林相的漸次改變,可看到許多屬於澳洲與亞洲起源的獨特植物。由於不易到達,山地森林是婆羅洲上保存最好的生態系;也因為人為干擾較少,一些原本生活在受人為干擾的低地環境中的動物們,也會遷徙到此安居。

威脅:傳統農耕 (刀耕火種);基礎建設 (水庫) 




圖片來源:黃齡慧

博物館剪影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協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屏東縣滿州鄉響林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展示日期

2024.05.03 - 2024.11.15

展示地點

第一特展室與陽光過道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