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位於溫暖炎熱且潮濕的熱帶地區,年均溫落於21-30度之間,年平均降雨量一般多於2000毫米;依據地理與氣候,屬於熱帶雨林生物區系,擁有豐富生物多樣。古往今來,婆羅洲吸引著探險家與研究學者們前來,踏著他們探索與充滿好奇心的步伐,耐心記錄下眼前的生命百態;至今,許多新物種仍持續被記錄與發表呢!
1854年,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展開了他為期八年的馬來群島旅程;同年,華萊士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他將在此待上整整15個月,並深入婆羅洲的內陸。除了採集動、植物的標本之外,考察自然環境下生活的紅毛猩猩、研究牠們的習性,並取得標本,也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
這趟馬來群島的旅程成果非常豐厚,華萊士共採集到125,600份標本;不僅如此,這趟旅程中,他還孕育了兩個好點子:「天擇論」(後稱演化論),並確立了一條隱形的生物界線 (華萊士線)。
圖片來源:
by User Tagishsimon on en.wikipedia - Originally from en.wikipedia; description page is (was) here02:17, 13 January 2005 Tagishsimon 298x472 (18,609 bytes),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841348
尚未大學畢業、年輕的奧多阿多·貝卡利,就憧憬將來能在未知的國度進行科學探索。畢業後,貝卡利有短暫的時光待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和邱園,為了熟悉婆羅洲的植物做準備。1865年,22歲的貝卡利首次踏上了婆羅洲的土地,還深入婆羅洲內陸進行生物踏查。由於貝卡利對於馬來亞植物區系的研究貢獻良多,被譽為該區系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植物學家。
圖片來源: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31615
對於臺灣原住民與生物地理學有深入研究的鹿野忠雄,由於具有民族學上的專長,在1944年,接受了日本陸軍的召集,前往北婆羅洲進行田野調查。隔年,隨著太平洋戰役如火如荼之際,他與他的助手金子總平預計從沙巴擔布南,出發前往日軍內陸駐紮地的路途上,雙雙在婆羅洲的叢林失蹤……他的失蹤,對於日後日臺兩地的學術研究上,都是很大的損失與遺憾。
圖片來源:
by Unknown author - Self-scanned,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035051
婆羅洲的熱帶雨林生物區系中,相互鑲嵌著八個主要生態系,鋪蓋並豐富著婆羅洲這塊土地。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不同生態系都各自擁有不同的難題,不能移動的植物,克服環境給予的難關,創造屬於他們的一片天地,而動物則善用環境,發展出許多特化的獨門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