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島上原住民與臺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族群分布於印尼加里曼丹與東馬的沙勞越與沙巴兩州,從沿海、河谷高原到內陸雨林區皆有不少南島族群的村落,依族群、亞族到分居在不同地區的部落,至少有上百個名稱,族群多樣性甚豐。較大的族群包含伊班族 (Ibans),又稱海達亞族 (Sea Dayaks);陸達雅族 (Land Dayaks),又稱Bidayahs;加央族 (Kayans);肯雅族 (Kenyahs);加拉必族 (Kelabits);姆祿族 (Muruts);普南族 (Punans);本南族 (Penans)等。
從山與海的自然環境間,不同族群通過漁獵、採集來使用當地動植物做為食物與藥材,或者以小面積種植的游耕方式,展現人類與周遭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
印尼黑果/百加果/足球果/油用大風子/潘濟樹 (Pangium edule )
香料 (葉片、果實)
婆羅洲島上的原住民族因所位處的地理環境而採取略不同的生計方式,過去多半以遊耕為主,輔以採集與漁獵。無論採集或狩獵、漁撈,自然環境各物種皆是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因而當地原住民自古以其傳統智慧營生一套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機制,以適量取用的方式,維持人與自然均衡的生態體系。
生活中各物質之取用皆取材自大自然,例如木竹製品、編籃和草蓆、織布等,並善用各種雕刻圖紋,一方面顯示其崇敬之意,再者添增器物美感和識別性。外來物質的運用例如琉璃珠,可彰顯階層社會的意義,並豐富其物質生活,作為各種用品的裝飾。同時,透過物質文化的流通,顯示婆羅洲與其他地區南島語族的交流甚早,並呈現南海貿易圈的意義與重要性。
琉璃珠是相當受喜愛且廣泛流傳使用的世界性物品,從古至今在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涵。與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族的婆羅洲原住民也有使用習慣,有時採單珠使用,也有成串胸飾,甚者會添加其他材質,成為複串形式,做為該地族群以其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工具之外,也以琉璃珠飾作為社會階層識別和個體美感的展現。
圖說:琉璃珠
婆羅洲原住民特色居屋以長屋形式最為獨特,一組長屋即可自成村落,幾戶有親緣關係者同住一個長屋,但也接納其他移居者,長屋再分以家庭為隔間單位。傳統長屋的室內空間無隔間,室內有小閣樓可放糧食或農具,地板鋪設竹蓆。部落中重要的聚會、祭祀和協調討論重要公共事務的場所是為Headhouse,也與傳統獵人頭習慣相關,更是村落族人生活核心所在。
婆羅洲原住民面臨雨林生態的破壞,失去傳統游耕生活而採單一作物種植,或被迫加入各式行業的現代生活中。部分轉入觀光化的創意生活,讓傳統居屋與文化得以透過自我展演而存在。部分在原始雨林中透過非營利單位與有識之士的推廣,戮力保存傳統生活,藉由教育使文化根基持續延伸。無論何種模式,原住民在現代化過程中,與生態共存的傳統智慧如何實踐,是未來全球環境永續議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