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生物的天堂- 馬來西亞雨林的驚奇和展望
特展論壇

野生生物的天堂-

馬來西亞雨林的驚奇和展望


雨林是地球的肺,也是生物多樣性的寶庫,但正面臨著過度開發與環境變遷的雙重威脅。藉此論壇,我們邀集國內外科普推廣、環境保育的從業者與研究者,暢談亞洲熱帶雨林的野性自然與多元人文,也從保育現場的視角與經驗深度剖析環境議題與解方,反思我們每個人能為環境永續與保育做些什麼。

活動時間

2024.06.01—2024.06.02

活動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四(紅)演講廳

第一天 06.01 (六)議程

時間主題內容地點
09:00~09:20報到國際會議廳紅廳
09:20~09:40開幕及貴賓致詞(大合照)國際會議廳紅廳
Session 1:古往今來
主持人:荒野保護協會 沈競辰
國際會議廳紅廳
09:40~10:40砂拉越雨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砂拉越森林局顧問 蔡炳光 博士
國際會議廳紅廳
10:40~11:40北婆羅洲昆蟲記
熱血野趣Fun空間 黃仕傑
國際會議廳紅廳
11:40-13:00午餐及展場參觀第一科學教室
第二科學教室
Session 2:自然驚奇(1) 
主持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蔡孟穎
國際會議廳紅廳
13:00~14:00從華萊士的那一條線談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生物學組鄭明倫
國際會議廳紅廳
14:00~15:00舌尖上的婆羅洲—台灣餐桌上可見的婆羅洲植物
胖胖樹的熱帶雨林 王瑞閔
國際會議廳紅廳
15:00~15:20休息/茶敘第一科學教室
第二科學教室
Session 3:自然驚奇(2)
主持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鄭明倫
國際會議廳紅廳
15:20-16:20婆羅洲的食肉植物
荒野保護協會 沈競辰
國際會議廳紅廳
16:20-17:20婆羅洲的生物日常
台灣昆蟲同好會 林翰羽
國際會議廳紅廳
17:20-17:30Q & A國際會議廳紅廳

第一天 06.01 (六)講者介紹

01      09:40 - 10:40

砂拉越雨林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現年80多歲的蔡博士,足跡走遍砂拉越的熱帶雨林,採集各地的植物標本,也見證了砂拉越雨林這半世紀以來的變化。除了做砂拉越植物的研究和出版了很多砂拉越植物的研究文章和書籍,他亦走遍了砂拉越各個雨林和內陸原住民社區,對於砂拉越雨林管理、內陸原住民社區和雨林與發展的的關係、雨林保育的挑戰有非常深入的了解與見解。

砂拉越第一位本土植物學家,1971年以砂拉越少數的紅樹林深度研究取得博士學位,於1970年加入砂拉越森林局(Forest Department Sarawak)。
1993年開始,蔡博士就是國際熱帶木材組織ITTO 砂拉越企劃項目的主持人,即負責領導國際熱帶木材組織在砂拉越境內進行的雨林保育的各個項目,包括:烏魯艾旁邊的蘭札恩地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保護區管理的提升、雨林管理和當地伊班社區的關係、成立砂拉越內陸的布倫島國家公園、布倫島國家公園管理和周圍本南族的關係,和今年剛開始的巴南河上游森林區的項目。
蔡博士目前已經退休,但仍持續為砂拉越森林企業和砂拉越森林局擔任顧問,同時也在負責砂拉越政府碳儲備的項目。

蔡炳光

02     10:40 - 11:40

北婆羅洲昆蟲記

婆羅洲除了是世界第三大島,在亞洲擁有最大面積森林外,更是我心中精神導師日籍學者 鹿野忠雄最後出現的地方,於是當我啟程前往婆羅州,就是跟著他的腳步,希望看到他當年所看到的景致。跟著阿傑一起發現絕美婆羅洲。

從小喜愛昆蟲動物,自學各種知識,深入台灣各地山林拍攝昆蟲與動植物,更踏足世界各大雨林植物,拍攝動植物生態照,出版超過十本自然科普書籍圖鑑,國小六年級課文『馬達加斯加出發!』作者,現為三立實境節目『上山下海過一夜』主持人,入圍第53屆金鐘獎最佳兒少節目主持人。

黃仕傑

03      13:00 - 14:00

從華萊士的那一條線談起

與達爾文齊名的博物學家華萊士曾花了八年時間踏查馬來群島,隨後於1876年發表了全世界的動物地理分布區,並在婆羅洲與蘇拉威西之間畫出了一道線。在演化論初登舞台、板塊理論尚不存在的當時,此舉意義非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物學組主任。
美國University of Kansas 生態暨演化生物學系博士畢業。
國中時立志成為昆蟲學家,終於如願以償。不過後來發現科學、生物、工作和人生都很好玩,所以就在自然探索過程中一路開展人間咫尺千山路。 

鄭明倫

04      14:00 - 15:00

舌尖上的婆羅洲—台灣餐桌上可見的婆羅洲植物

婆羅洲距離台灣約兩千六百公里,那裡是許多人嚮往,離台灣最近的熱帶雨林及生物天堂。但是你知道嗎,台灣跟婆羅洲有許多共同的熱帶植物,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婆羅洲當地會食用的植物?想知道台灣有那些婆羅洲的可食植物,又怎麼在台灣品嚐婆羅洲美食,千萬不要錯過本次分享喔!

植物科普作家、插畫家、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
史上首位兩度獲得吳大猷科普著作獎金籤獎的作者,也曾獲得金鼎獎、Openbook好書獎等著作獎項。擅長以說故事的方式介紹各種植物與台灣歷史文化的關聯,還有台灣與世界各地的連結。 

胖胖樹 王瑞閔

05      15:20 - 16:20

婆羅洲的食肉植物

食肉植物為植物界極其特殊的一個類群,能在極度缺乏氮元素(硝酸鹽)的酸性土壤中生存,食蟲植物是中文慣用的稱呼,其實像英文一樣稱做食肉植物(carnivorous plant)可能更貼切。主要生長在沼澤地,這種環境的土壤通常十分潮濕、呈酸性(pH 值 3-6)、養分含量很低。食肉植物和一般植物一樣可行光合作用,另外可以用特化的葉子構成捕捉昆蟲的工具,分泌消化液消化昆蟲的軀體,作為它們生活所需的養分。

國立中興大學農學院園藝系造園組碩士畢業。
為荒野保護協會「崩落的野生物天堂-東馬婆羅洲熱帶雨林展」的主策展人。
參與過多項展覽與自然環境書籍的製作,如「台灣原生觀賞植物」系列及「發現台灣老樹」等。並長期投入臺灣的環境與鄉土調查研究。 

沈競辰

06      16:20 - 17:20

婆羅洲的生物日常

在婆羅洲的自然觀察在大學時,有幸參與到砂拉越荒野保護協會與大葉大學徐歷鵬老師的合作,在砂拉越雨林中度過了將近30 天的考察。今年又與朋友在婆羅洲待上了25天的自然探索,這樣長時間的觀察對我來說才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這些森林的一小部份,待在森林的時間越長,累積的經驗就會越多。這次就讓我從大學時的生態考察開始聊到今年的生態之旅吧。

從小就對蝴蝶情有獨鍾,在幼稚園時就因觀察了花鳳蝶幼蟲在柑橘上成長,在羽化成蝶後,就對蝴蝶產生了難以抹滅的好奇心。對於蝴蝶的好奇心,隨著成長也開始把好奇轉向了其它昆蟲與植物們,在命運的指引下順利進入了相關科系的大學,開始將純粹的興趣導向科學研究。在臺灣野外調查的經驗豐富,足跡遍布各個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也為了看到不同地理區系的生物相,開始將足跡跨向東南亞、澳洲、非洲與鄰近的中國與日本等地區,增加自己對不同地理區的觀察經驗。

林翰羽

第二天 06.02 (日)議程

時間主題內容地點
09:00~09:20報到國際會議廳紅廳
Session 4:保育與永續(1) 
主持人:荒野保護協會 童瑞華
國際會議廳紅廳
09:20~10:20
婆羅洲的華人移民社會
砂拉越華人學術研究會 蔡集淞
國際會議廳紅廳
10:20~11:20守護大地之母红樹林–十八丁社造十年
西馬十八丁社區 看見十八丁總策畫 莊白祺
國際會議廳紅廳
11:20~12:20東馬巴南河上游雨林永續管理的實踐
砂拉越雨林學校 校長 黃齡慧
國際會議廳紅廳
12:20~13:30午餐及展場參觀第一科學教室
第二科學教室
Session 5:保育與永續(2)
主持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憶諄
國際會議廳紅廳
13:30~14:30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在地植物保育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 森林生態組研究員董景生
國際會議廳紅廳
14:30~15:30馬來熊保育
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 黃修德
國際會議廳紅廳
15:30~15:50休息/茶敘第一科學教室
第二科學教室
Session 6:保育與永續(3)
主持人:荒野保護協會 李騏廷
國際會議廳紅廳
15:50~16:50荒野棲地經營管理實例
荒野保護協會荒野棲地守護部主任 謝祥彥
國際會議廳紅廳
16:50~17:20綜合討論
所有在場講師
國際會議廳紅廳

第二天 06.02 (日)講者介紹

01      09:20 - 10:20

婆羅洲的華人移民社會

透過史料和考古成果簡單梳理婆羅洲華人的移民史,並主要以東馬砂拉越華人近200年的歴史爲例,説明華人如何在婆羅洲的多元文化環境中安身立命,以及當下華人社會的情況。

筆名蔡羽,媒體人兼文史作家。
過去十年在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撰冩地方文史專欄,並從事社區文化導覽,組織“古晉文化導覽團”,創辦“一起吃風”人文旅遊平台。著有《這裡》(2013,地方誌散文集)和《古晉老巴剎:歴史掌故與生活變遷》(2021,地方文史集)。 

蔡集淞

02      10:20 - 11:20

守護大地之母红樹林 – 十八丁社造十年

十八丁漁村位於馬來西亞霹靂州太平市附件的沿海地帶,擁有馬來半島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佔地逾400平方公里峇登紅樹林保護區( Matang Mangrove Forest Reserve ),是全世界擁有最完善管理的紅樹林之一。馬來西亞森林局(類似台灣林務局)規定,紅樹必須種植15至20年才能分批砍伐,需要申請執照,並且須重新栽種才能永續,這主要是和地方傳統產業「炭窯」息息相關,共生共榮。
看見十八丁自2014年成立帶動地方自主性的生態旅遊,並提倡保護環境、守護紅樹林為基礎。近十年從孩子的教育為起點,培養他們對土地的情感,關心周圍的生態環境,並當小解說員或志工。如今小漁村的生態旅遊和海鮮飲食業蓬勃發展,參觀在地生態如螢火蟲、養魚場,最熱門必經的景點是「炭窯」。

出生於檳城,在吉打居林小鎮長大。畢業於馬來亞大學經濟系,2005年前往香港科技大學深造取得社會學碩士。
2014年至今為「看見十八丁」社區藝術嘉年華總策劃與總協調。同時,也在雪蘭莪州創辦NGO 『綠芽幫』,是一個以大自然生態為基礎,守護在地的環境組織。2020年起開啟"綠芽幫親子團",透過三生教育:生命、生態 、生活的理念,「從一滴水開始」 為主要的課程。
身為一位「好玩、愛玩、陪玩」的斜桿媽媽、兼社區教育工作者,熱愛說故事與喜歡上山下海。除了推動當地社區經營,帶領親子團體進行戶外學習之旅,培育人對土地與自然的尊重與守護。
「看見十八丁」 社區的教育工作核心價值是培育當地的孩子、父母、居民,使他們愛護美麗的漁村,珍惜大自然、尊重每個生命、守護十八丁大地之母:紅樹林。
相關創作包括:2019年統籌出版第一本馬來西亞兒童皮影社群繪本《 老港是我家》以及2022年編策《看見十八丁社區人文旅遊地圖》(中英文版)。 

莊白祺 Choong Pai Chee

03      11:20 - 12:20

東馬巴南河上游雨林永續管理的實踐

雨林學校將分享過去十年來,在砂拉越巴南河上游隆拉浪地區的實踐經驗,如何和原住民村民合作,通過企業營運方式,採用永續管理的原則,善用雨林作為生態教育活動的場域,推動可永續經營的雨林經濟。

砂拉越雨林學校校長
曾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任職大專院校英文講師,2015-2018年擔任砂拉越荒野保護協會主席,2015年參與成立雨林學校,擔任專職和自然教育導師至今。 

黃齡慧

04      13:30 - 14:30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與在地植物保育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為國家政策型計畫,以國際植物園保育聯盟訂定之「至少75%的受威脅植物能執行遷地保育」為目標,擴大我國對特稀有植物的蒐集保育。除了域外保育與教育,各植物園也針對綠色建築、城鄉綠化、溪流保育、海岸保護等環境議題,以及綠色療癒、樂活養生、環境美化等民生議題,透過社區、學校與地區保育團體的共同參與,達到原生植物保育的目標。

臺大昆蟲所博士,現任職於林業試驗所森林生態組。
專長為造癭生物學、森林與植食性昆蟲學、民族植物學,並跨界植物園的經營管理與策展,並為國際入侵種生物資料庫的審查人,以蟲癭與一系列的民族植物書寫融獲金鼎獎、國家出版獎等獎項,第41屆全國十大傑出農業專家,曾任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現為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董事。 

董景生

05      14:30 - 15:30

馬來熊保育

馬來熊,又被稱為太陽熊,生活在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中。近年來,由於棲息地的破壞和非法捕獵等問題,馬來熊的數量逐漸減少。然而,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到馬來熊,其他熱帶雨林的生物也正在面臨危機。讓黃修德博士講述他與馬來熊相遇的故事,以及熱帶雨林中,正在發生的環境故事。

馬來熊保育中心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
2006年開始,發起馬來熊的保育計畫,2008年於馬來西亞沙巴山打根創立「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募集超過700萬馬幣投入馬來熊的救援與保育工作。
長期投入馬來熊保育的工作,不僅獲得諸多國際肯定與多項重要獎項,包括2012年被選為全球40位領先野生動物英雄之一。2014年亦榮獲馬來西亞元首賜封準拿督勳銜。 

黃修德

06      15:50 - 16:50

荒野棲地經營管理實例

荒野保護協會成立至今已有28年,我們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認養等各種方式,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經過多年的努力,統計至 2023年底全台各地共計關注81處棲地,每個棲地關注的目標及努力方向都有所不同,志工們在關注棲地中進行生態調查、環境解說及棲地維護等各種工作,其中有不少的辛酸苦樂,也得到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成果,將針對幾個案例進行分享。

荒野棲地守護部主任
荒野解說員、棲地志工
主責棲地經營管理、推廣生態調查記錄

謝祥彥
博物館剪影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活動日期

2024.06.01—2024.06.02

活動地點

國際會議廳 紅廳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