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汶萊,在中國古籍上記作渤泥,是個婆羅洲上曾經信奉泛靈信仰或印度教的國家。隨著15世紀伊斯蘭化後,來到16世紀的汶萊帝國,領土擴及婆羅洲沿海陸地與菲律賓南端的小島,強盛非凡!
17世紀之後,因王室內訌以及歐洲列強殖民的擴張,島上勢力幾乎由英國與荷蘭所瓜分。
直至1984年,汶萊才脫離英國獨立,即使現今國土面積僅占婆羅洲島嶼不到一個百分比,但汶萊擁有豐富的天然氣與石油出口,在經濟上仍重現過往的輝煌。
1400–1890年間,汶萊帝國領土主導權的演變。
圖片來源:
by Night Lantern - Own work, CC BY-SA 4.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9533144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先後抵達這塊土地。
英國主要在婆羅洲北邊發展,砂拉越是由「白人拉者」布魯克家族的所管轄;逐步從西方擴張侵蝕汶萊的國土;而英國則成立渣打公司管理沙巴。汶萊受到東西兩方勢力的包夾下,國土逐步縮減至今日的現況,而林夢地區的喪失,更讓汶萊東西兩邊的國土沒有銜接。
而印尼加里曼丹則為較為複雜,荷蘭人雖成功移除了華人當時創建的聯邦共和國,但畏懼中國當時的勢力,直到19世紀起,荷蘭才明顯從婆羅洲西邊往東邊與南邊擴張其影響力。
婆羅洲的殖民時期,英國與荷蘭在婆羅洲的大致勢力範圍。
圖片來源:
by Ranking Update- Own work,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1705533
婆羅洲上世代居住著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這是一群航海的子民。而來來往往的族群中:從事貿易的亞洲商人,十四世紀開始移入的華人,十六世紀開始碰觸這個島嶼的歐洲政權等等。「原鄉」在不同族群的定義不盡相同,但恆常不變地,是跨越大洋、挑戰異域的勇氣。
圖片來源:
by Martin Johnson (1884–1937) - The Martin and Osa Johnson Safari Museum,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50901206
圖片來源:
by Stefan Fussan,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2267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