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展品

馬來熊插圖
植物生態缸

植物生態缸

缸內匯聚了約30種原生、分布在婆羅洲的植物活體,為觀眾展現了婆羅洲島上植物的各式風貌。透過細細觀察缸內植物的多姿形態與生長模式,讓人不禁讚嘆生物多樣性的奧妙,還感受到婆羅洲森林的豐富多元。同時,也讓我們靜下心來思索,這些來自他鄉、具有觀賞價值的植物們,在它們的原生地,正在怎麼樣的面臨環境危機呢?

祭祀屋意象

祭祀屋意象

展場中心以婆羅洲原住民重要的建築Headhouse意象為設計概念,彰顯婆羅洲原住民文化核心。Headhouse原為獵殺人頭預備、展示、慶功等場所,並且是部落中重要聚會、祭祀和協調討論重要公共事務的地方,也是村落族人生活與信仰核心的所在,呈現他們在人與人,和其與超自然之間的溝通交流樣態。

琉璃珠

琉璃珠

琉璃珠是相當受喜愛且廣泛流傳使用的世界性物品,從古至今在各文化中具有重要意涵。與台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的婆羅洲原住民也有使用習慣,特展中的幾件琉璃單珠和胸飾,顯示該地族群以其作為與神靈溝通的工具之外,也以琉璃珠飾作為社會階層識別和個體美感的展現。

盔犀鳥 (Rhinoplax vigil) 的裝飾頭飾

盔犀鳥 (Rhinoplax vigil )的裝飾頭飾

生活在婆羅洲、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的盔犀鳥,正在面臨著與象牙盜獵一般的生存威脅。由於盔犀鳥的嘴喙上擁有實心、象牙性質一般的頭盔,因此可雕刻成為「鶴頂紅」或「紅象牙」的藝術品。然而,由於具有藝術收藏的價值,特別是在中國市場,盔犀鳥持續遭受盜獵的威脅。據2013年當年度的估計,在婆羅洲的西加里曼丹省就有約6000隻盔犀鳥被捕殺。近年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保育等級,盔犀鳥已提升為「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 CR)」。但原始棲地的消失,且變成單一化的經濟作物種植,例如油棕,更使得盔犀鳥的保育處境更雪上加霜。

博物館剪影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

協辦單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屏東縣滿州鄉響林社區發展協會.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

展示日期

2024.05.03 - 2024.11.15

展示地點

第一特展室與陽光過道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