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木材,是多年生植物去除樹皮的木質莖、根與藤,由形成層細胞分裂向髓心產生的木質部組織。
植物生長時,是由較細小的當季、當年枝,啟動管束形成層,向著髓心產生木質部細胞,逐季、逐年累積而成較粗的枝幹。靠近髓心、較早產生、老化的木材已無輸送水分功能,顏色較深,被稱為心材;外側新生、仍具有輸水功能的新生木質部顏色較淺,則為邊材。
木材的立體結構,橫剖面呈現圍繞中心的同心圓紋理,平行於平行於樹幹長軸的縱剖面,有可區分為徑縱面和弦縱面。
木材採伐後須經製材、乾燥、分等、加工處理等系列程序後,才能應用於建材或木製品。製材時,往往會將原木去除分枝後,依照力學、美學原理及使用需求裁鋸木材,最大化原木可利用體積。
解讀樹輪,就像展讀自然史記。樹木的生長,會隨著氣候變化,形成寬窄不一的一圈圈同心圓紋理,每圈都代表著一個生長季的組織增加量,是記錄著樹木與自然感應的印記。
在溫暖、多雨的春夏,管束形成層細胞分裂能力增強,新生木質部細胞大且壁薄,會形成顏色較淡的輪紋,被稱為早材、春材。在寒冷、乾燥的秋冬,形成層細胞分裂能力減弱,新生木質部細胞小而壁厚,形成顏色較深的輪紋,被稱為晚材、秋材。
樹木是將碳封存在體內,降減大氣中二氧化碳量,維持地球平衡的重要主角。植物吸取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經過光合作用將其轉存成固態的多碳分子,儲存在木材和纖維構造中。以樹木胸高直徑估算地表覆蓋林木量,即可計算出植物積存固碳的生物量。
自然中的樹木透過光合作用減碳,採伐後無論是用於建材、加工製作,固存在木材中的碳不會再回到大氣碳循環中。因此增加木材運用代替水泥、金屬等其它材質,也是近年提倡的提升碳貯藏量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