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牛動畫

頭足崢嶸

海陸交界之處,潮起潮落,
生物在空氣與水二種介質之間擺盪,尋找生機

在多變的海岸生態區,陸生動物面臨溫度、光線、鹽度、重力、壓力、與浮力的多重變化衝擊,而進入水下世界更不利於他們的呼吸換氣,在這暗藏危機的交接帶,大部分的陸生物種選擇往更內陸的地區生活。然而,仍有一小群特別的爬蟲、鳥類與哺乳動物克服逆境,成為在海裡覓食、陸地上繁殖、游走海陸之間的雙棲型動物,生活史隨著季節規律更替。此外,更有鯨豚與海牛,經過漫長的演化適應,成為完全水生的哺乳類群。兩棲或水棲、滅絕與新生,都在海之濱。

橫亙億萬年,在海洋世界裡,捲曲與沉浮的漫漫歲月,頭足動物舉足輕重,更顯崢嶸。牠們從背負著長椎的直角硬殼,在海洋底棲生活,逐漸地鈎起彎曲外殼,最後發展成捲曲螺旋外殼,竟能恣意地載浮載沉。原來殼內的腔室,能夠透過體管靈活地吸收與排放水分,調節身體比重,輕鬆地在海洋環境上升與下降。人類師法頭足動物,取其構造原理,創造出潛水艇!

頭足動物家族貫穿古生代、中生代與新生代,章魚、魷魚和烏賊等現代頭足動物,牠們有複雜的頭部結構、神經與視覺系統,且具備高度靈活的觸手和吸盤用來捕捉獵物,甚至發展出噴射機制,利用水的噴射來產生推力,海洋的環境中,迅速且機動地移動或逃避捕食者。

菊石(Ammonite)和鸚鵡螺(Nautilus)是最具代表性的頭足動物化石,最大的不同為外殼的縫合線,鸚鵡螺的縫合線簡單平順,但菊石卻充滿了扭曲變化。二者皆有體管貫穿全身,鸚鵡螺的體管位於殼的中央,而菊石的體管則位於殼的外側。此外,鸚鵡螺的外殼新長出的殼體會包覆原有的殼體,菊石則不會。

頭足崢嶸配圖
博物館剪影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化石先生·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遠雄海洋公園

展示地點

第四特展室

展示時間

2023.06.30-2024.04.28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