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真假琥珀

icon

安能辨我是真假?


琥珀如此珍貴又稀少,可以預期,一定會有仿製品進入市面流通。如何辨認琥珀的真假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寶石學上的鑑定真假琥珀的各種方法吧!

以假亂真、魚目混珠 vs 魔鬼藏在細節中

最常見的假琥珀多以塑膠與壓克力製成,且通常容易辨別。但若是利用兩塊以上、相同或不同的素材(例如琥珀、科巴、塑膠、壓克力等)小碎塊加工組合成的大塊混合體琥珀,則需要綜合不同的檢驗方法來分辨。

食鹽水密度測試

而在一般在簡易珠寶鑑定上,多用食鹽水來幫助我們辨認琥珀的真假,下沉的多為贗品。但不見得浮起來的都是真品,因為不同產地的琥珀經歷的埋藏過程不一,也會有不同的密度。

肉眼可見之差異

有些假琥珀是由小塊黏合或是先溶解後再結凝成一塊,這些假琥珀的內部經常有真琥珀沒有的雲霧狀氣泡團;此外,琥珀中的氣泡經歷埋藏過程的變形作用,經常是不規則形,而假琥珀則無經歷此過程,所以氣泡多為正圓形。

紫外光照射

真琥珀都有螢光反應,而假琥珀則沒有螢光反應。但現今有些贗品會加入螢光劑。

元素比例

假琥珀的碳氫比比真琥珀來的大,也就是說,假琥珀的氫相對較少。此外,硫元素可以幫助我們推測琥珀的生成環境,例如火山附近。

光譜

光譜分析可推斷樣本內的化學分子,也就類似每個樣本的身分證號,也是最一刀兩斷的方法。然而每個地區所產的標本有特殊的光譜特徵,因此需要大量的琥珀分析光譜來建立資料庫,方便以後作為辨認真假與其產地之用。

科學現場(一):
琥珀鑑定的重要性

威利•亨尼希的昆蟲演化停滯假說


對於辨認內含生物琥珀的真偽則可仰賴分類學。科學史上曾經有過一件趣事:德國昆蟲學家威利•亨尼西(Willi Hennig)研究一塊被認為是4000萬年前的蟲珀,並將其鑑定為現生的瘤脛廁蠅(Fannia scalaris)。這說明4000萬年前便有如此現代的物種,因此他提出「昆蟲演化停滯假說」來解釋他的觀察。後來發現該琥珀其實是由兩塊琥珀拼合,瘤脛廁蠅也是在組合時放進去琥珀內的。

Hennig, Stuttgarter Beiträge zur Naturkunde 1966

科學現場(二):
物種鑑定的重要性

2020年眼齒鳥事件


除了假琥珀對科學的傷害,真琥珀也有可能造成科學的誤解。琥珀中發現的生物保存程度的良好與否,也會影響到科學家的判斷。2020年中國科學家在Nature上報導了9900萬年前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的迄今最小恐龍,並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但後來根據缺乏眶前孔的特徵,被重新鑑定為蜥蜴。

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cover nature

為什麼是琥珀?

昆蟲標本的保存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地層中的保存尤其少見。巴西的克拉托石灰岩保存了為數豐富的昆蟲化石,比較看看,石板中的昆蟲與琥珀中的昆蟲,保存有什麼樣的差異呢?

石板牆

石板上的羽毛印痕

羽毛主要由角蛋白組成,因此很難在化石紀錄中保存下來。最早的羽毛化石於1861年在德國發現,也因此命名了始祖鳥這個物種;近年來,中國遼寧的湖相頁岩中保存了更多更好的羽毛標本,例如孔子鳥的標本,完美的保存了羽毛的形貌。然而,這些在岩層中的羽毛標本,絕大多數僅是印痕而已。

石板上的羽毛印痕

緬甸琥珀中的恐龍尾巴

緬甸曾出土一件保存一整段的恐龍尾巴的琥珀,電腦斷層掃描顯示,我們也可重建出當時被困在樹脂中的小恐龍尾巴的形狀。

龍尾

博物館剪影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