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好多石虎


十七世紀以來,臺灣的地方文獻當中一直都有山貓或石虎的名稱,並記述石虎毛皮鮮艷美麗,可製做皮衣、皮袋等,毛可製毛筆,是重要的經濟動物,甚至可見石虎皮被歸為貨幣類,即所謂「幣屬」。
福建通志臺灣府(1871年):
石虎,山坑中有,形如貓,皮五色,性不咬人,皮可為褥。
苗栗縣志(1894年):
石虎,頭似貓,尾長,有花文,能升木,重不滿十觔,威振,犬莫敢近。

日治時期的石虎紀錄

二十世紀初的日治時期,根據日本學者鹿野忠雄、崛川安市等人的調查報告,石虎當時廣泛分布於全臺灣1500公尺以下。
1936年的「臺中州觀概」紀錄當地物產與價格,一把蕃刀則要價3至4元,而一件石虎皮為1.5元,從售價不高推測當時石虎應該還算是常見。
臺灣總督府出版的「高砂族調查書第二編」當中,記載了1933年下半年間,部分原住民區域獵售山貓(石虎)所得金額,推測相當於販售石虎700-800隻(姜博仁等2018)。

「臺中州觀概」的石虎皮紀錄

「高砂族調查書」的石虎販售紀錄(姜博仁製圖)

1960年代的石虎標本


照片上是民國48-49年間臺灣石虎的標本,採集地點是當時的臺北坪林、瑞芳、花蓮玉里與臺中東勢。
1955年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U. 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2,NAMRU-2)曾將總部設於臺北,並於其後數年間在全臺進行熱帶流行病媒研究時蒐集動物標本,這些石虎標本現存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

圖說:四件1959-1960年代台灣石虎毛皮標本,典藏於美國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

現在哪裡還有石虎?


1970年代起,石虎的紀錄變得罕見且分佈狀況不明。到2018年,僅苗栗、台中與南投有較多的發現紀錄,彰化與嘉義偶有零星紀錄。
已確知石虎主要是以500公尺以下低海拔林地為棲息地。高山地區,僅南投仁愛鄉、信義鄉有少許紀錄,最高不超過1500公尺。

圖說:紅圈為目前石虎主要分佈區域                                                                    

剩不到500隻?


石虎現存數量的估算,是研究者(姜博仁等)以台灣中部地區近期確有紀錄的位置為中心點,運用預測模式演算,推估適合棲地面積大約為2140平方公里,再根據已知苗栗通霄地區石虎活動範圍(平均為5平方公里),如此計算出中部地區可容納的石虎數量最多為468-669隻。至於全台的石虎總數可能不超過1000隻。

圖說:石虎的棲地預測圖,紅色為目前主要棲地,紫色為延伸潛在棲地,綠色為理論上適合棲地但除嘉義之外,近年還無發現紀錄。

最小可存活族群數量

國際保育組織對於一般脊椎動物的「最小可存活族群數量」的建議標準值是500-1000隻,低於這數量時絕種風險極高,因為當遭逢天災、疾病、棲地喪失以及近親交配基因劣化等狀況數量驟減時,族群將難以復原。

國 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地點
第三特展室

展示時間
2018.12.26
V
2019.10.13

定時導覽
10:00、13:00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