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山貓—石虎


石虎是台灣現今唯一的原生貓科動物,早期又稱山貓或番貓,十分普遍常見,但今日全台可能剩下不到1000隻。若不能積極保護它的天然棲息地,石虎很可能短期內滅絕。

已滅絕的台灣大貓


臺灣原本有兩種原生貓科動物,另一種是臺灣雲豹,原生活於低海拔森林,已證實為滅絕了。

這張雲豹彩圖為1862年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發表臺灣雲豹的論文配圖,是根據他蒐集的台灣雲豹標本(大英自然史博物館保存)所繪。這是它僅存於世的寫真。臺灣雲豹在絕種前並沒留下任何照片。

石虎小檔案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山貓、金錢貓、亞洲豹貓

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

3-6公斤,公的比母的略大。

飼養環境下約12-15年。

冬末春初配對,孕期60~70天,每胎約2-3隻。

母石虎單獨育幼。
公石虎負責捍衛地盤。

小石虎4周後開始吃固體食物,9個月時體型接近成體,一歲左右性成熟,便離開母親另覓地盤開始獨立生活。

石虎不是貓

台灣石虎毛色從灰褐色到黃褐色都有,額頭有兩條白色縱紋,眼眶有白圈,耳朵背後有白斑,身體、四肢和尾巴都有明顯的深色斑點。
一般說的貓或虎斑貓或流浪貓都是指家貓,家貓的斑紋多為條紋或環紋,耳背沒有白斑。
成年石虎叫聲為低沉的嘶喝聲,沒有家貓的喵喵聲。小石虎叫聲近似幼貓,但更為尖銳而短促。

貓咪耳背沒有白斑

石虎耳背有明顯白斑

石虎、家貓、美洲豹貓

石虎:又稱為亞洲豹貓,分佈於東亞,北至西伯利亞、南到印尼,臺灣的石虎是其中一個亞種。

家貓:是外來種,很久以前隨著人類遷移而分布到臺灣,種源是歐亞非洲交界地帶的野生斑貓。

美洲豹貓:外形跟石虎類似,但斑塊較大,分佈於中南美洲,在本館芸芸眾生展廳哥斯大黎加雨林區可見到它的標本。

石虎的活動


石虎擅長爬樹,也能游水。晨昏與夜間較活躍,但白天也活動。休息時藏身於樹上或濃密草叢,到河岸、田間、林下、淺溪捕獵,常見從稜線下切尋找水源。
除了配對繁殖和照顧幼子,石虎通常都獨來獨往,但會經常留下糞便、尿液、爪痕和體味來標示地盤,傳遞「我在這裡」的訊息給其他的石虎。

天生獵手:
埋伏與突擊


石虎捕獵方式屬於典型貓科動物,趾行性的踩地方式讓它行走無聲。
捕獵時先緩步接近,然後蹲伏等待獵物靠近,再躍撲突襲,緊咬脖子直到獵物死亡後叼去適合場所進食。

石虎吃甚麼?


石虎在食物鏈中是頂級消費者,以鼠類、野兔、鳥類為食,也逢機捕食蛇、蜥蜴、魚、昆蟲等小動物。
標本瓶內是石虎的胃含物,你可見到它吞下的整隻小鼩鼱,以及半消化的野兔、老鼠與鳥類的殘塊。而石虎糞便裡常可見大量鼠毛。

國   立
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地點
第三特展室

展示時間
2018.12.26
V
2019.10.13

定時導覽
10:00、13:00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