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玉工藝技術 —

玉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的寶石文化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因質地細膩、光澤油亮、溫潤典雅,而且帶有獨特的個性與靈氣,長久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古代的玉石製品,特別是閃玉雕刻品,因其獨特的東方文化特色,被譽為「東方藝術」。閃玉通常呈緻密塊狀產出,因具有纖維交織結構,質地堅韌,為最具韌性的寶石,也被視為上等的雕刻材料。

《禮記。學記》記載「玉不琢,不成器」,也就是說玉石如果沒有經過雕琢,無法成為珍貴的玉器。
 
 

前臺灣玉器原料主要是來自臺灣出產的閃玉,玉器雖可歸屬於石器之一,但因臺灣玉硬度高於一般石材,因此玉器製作技術代表史前石器製作技術的進階應用,也代表著史前人類智慧的一大進展。

照時代與器形,史前玉器製作技術大致有幾個技術層面。最早期玉錛、鑿類的器物是以石器打剝、打製方式處理,料材的切鋸則是直線對切伴隨以扳開的方式進行,最後再磨製而成。依照目前出土器物材料等推測,進展到諸如管珠等旋截方式,則是需要有輔助材料,史前工藝技術顯然已達相當純熟的地步,令人讚嘆。

前時代的治玉技術須從遺址出土遺留進行推測,而中國歷史時代則有將治玉技術的步驟依序以圖像方式記錄下來,如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琢玉圖》,清朝李澄淵《玉作圖》,這些圖像紀錄將技術工法,以及相關設備材料一一詳實記載,不但可做為史前治玉技術的推論參考,也是近代治玉技法演進的良好基礎。

裝飾部分與形體而分為幾種:頭飾、耳飾、項飾、手飾與其他等。頭飾類有鈴形玉飾與髮簪玉飾品。耳飾出土量繁多,各式玦狀耳飾包含圓形、方形、兩翼形與人獸形等。項飾則有大小長短不一的玉管與玉棒。手飾以腕至臂環都有,特殊者有喇叭形手飾。出土於鹽寮遺址的蛙形玉飾,是特殊的立體造型飾品。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Autem laudantium in adipisci ipsa optio quas id excepturi non, eos cupiditate, necessitatibus sapiente illo error. Vero adipisci quidem aut itaque labore.

臺灣閃玉近代開採史

1937年

日本人開始進行坑內及露天開採石棉,作為日本在二次大戰期間的戰備物資,卻將石棉的共生礦物─閃玉視為廢石。

1956年

成功大學廖學誠教授於學生時期,跟隨黃蒔傑老師到豐田礦區進行石棉礦實習調查,採樣綠色「廢石」分析,證實是閃玉。

1961年

閃玉打磨成功,正式進入臺灣閃玉礦業的開採期。

1975年

閃玉達到全盛時期,年產量達1400餘噸,不論是生產或加工,高居全球第一。

1975年之後

由於發生全球經濟危機,加上開採成本增加,並進口各類天然寶石,諸多原因以致產量逐年減少。

1980年以後

閃玉礦區陸續停止開採。

玉石加工:現代技術工法

玉石依質地分類,再切割琢磨成各類飾品,通常工序包括:

1

切割取材

2

造型設計

3

粗胚成型

4

研磨修整

5

拋光打亮

6

超音波鑽孔

7

組合飾品

國 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地點
第三特展室

展示時間
110.04.07-110.12.19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