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閃玉之美 —

灣閃玉又稱為「臺灣玉」或「豐田玉」,主要產於花蓮縣豐田地區的蛇紋岩和黑色片岩的接觸帶,是經熱水換質作用而成,常與石棉、滑石等礦物共生。有些閃玉的纖維狀結晶呈平行方向排列,經打磨後具有貓眼效應,故稱之為貓眼閃玉。


臺灣閃玉是怎麼形成的?

灣閃玉是由蛇紋岩經鈣富集之熱水換質作用的產物,結合多位學者研究結果,其形成條件大致為:換質溫度300-420℃,壓力2.2-3.5 千帕,相當於地表下8到13公里的深度,而形成時間大約距今3.3±1.7百萬年(俞震甫等, 2014)。綜合這些分析資料研判,臺灣閃玉可能是在呂宋島弧與歐亞大陸邊緣碰撞引發岩體抬升時期,因斷層滑移產生的高溫伴隨脫水作用將蛇紋岩換質成閃玉。

臺灣閃玉產在哪裡?

灣閃玉主要分布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的荖腦山一帶,小部分在萬榮鄉西南王武塔山附近出露,在花蓮木瓜山東側、玉里清水溪,以及宜蘭蘇澳粉鳥林等地也曾有發現報導。此外,在白鮑溪和壽豐溪的河床,也有被沖刷下來的閃玉原石。根據探巷和鑽孔資料,譚立平等(1983)估算豐田閃玉可能總儲量達60餘萬公噸。

臺灣閃玉的產狀

野外閃玉以透鏡體或變形的塑性礫岩出現在黑色片岩和蛇紋岩的接觸帶,部分產於蛇紋岩體內。一般閃玉呈不規則細脈或扁豆狀體,厚度以10-50公分居多,局部可達1.5-2.0公尺,延伸約20-30公尺。閃玉的品質變化大,在同一地區、同一礦層,相隔之礦體,閃玉之色澤、透明度、厚度及大小往往有明顯差異。

岩石特徵與礦物組成

灣閃玉呈暗綠色至黃綠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具發達的片理,因內含鉻鐵礦,外觀呈現黑色小斑點或條帶。組成礦物以透閃石為主,還常含有少量的透輝石、鈣鋁榴石、矽硼鈣石或符山石等礦物。

閃玉特性與化學成分

玉具特殊纖維組織,為最具韌性的寶石。多數閃玉的摩氏硬度介於6.0-6.5,比重為2.9-3.1。豐田閃玉的鎂/(鎂+鐵)比值大致介於0.81-0.93之間,屬於透閃石至陽起石的範圍。一般閃玉顏色取決於組成礦物的成分和比例,顏色偏白者,幾乎是以透閃石為主要組成;當含鐵量較高的陽起石比例逐漸增多時,顏色從淡綠色轉為墨綠色;而鉻含量越高者,顏色會偏向翠綠色。

臺灣閃玉的種類

前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譚立平教授依據臺灣閃玉的質地與特性,將它分為三大類:
普通閃玉

具玻璃光澤,以翠綠或墨綠色居多,俗稱翠玉,是最常見的閃玉種類

蠟光閃玉:

具玻璃光澤,以翠綠或墨綠色居多,俗稱翠玉,是最常見的閃玉種類。

貓眼閃玉:

纖維狀結晶顆粒可長達100公分,並具方向性排列,依特定方向研磨成球面狀,可讓光線產生反射作用後造成似貓眼的特殊光芒。

國 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地點
第三特展室

展示時間
110.04.07-110.12.19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