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科博館首頁 葫蘆特性 葫蘆歷史足跡 葫蘆功能 葫蘆工藝 當代葫蘆 展場巡禮
葫蘆生長縮時攝影 index_16

中國葫蘆工藝因技法不同,各有不同的時間點。大致而言,葫蘆成為工藝創作的素材,最早始於唐代,明確記錄則是明代,到清朝康熙後為最盛時期。

與葫蘆工藝相關的工藝技法有達10種以上,有些會交叉使用在同一件作品上。以下介紹幾種比較專屬於葫蘆素材使用的特殊技法。
勒紮法:以繩索結網套在幼小的葫蘆果實上,使葫蘆長成後勒出下陷痕跡,再依形體與痕跡雕塑成型。也可在勒紮前構思草圖,再根據草圖進行纏繞,等葫蘆成熟後便可以得出預設的形狀加以處理。

結扣法:適用於此法的只有長柄葫蘆,柄越長越適合打結。通常是在開花後大約一到兩天開始打結,在正中午最熱的時候操作,因此時幼嫩的葫蘆會變得非常柔軟,比較容易成功。初時須連同葫蘆藤打個鬆軟的結,由於隨著葫蘆的生長,葫蘆的重量會讓結越加緊實。不過,過程中仍需緩慢調整套結,才能在成熟後得到理想的成果。

範製法:範製葫蘆是利用葫蘆幼小時,將其納入陰文(凹面)花紋雕刻的模具中,成熟後去掉範製模具即可得特定圖紋的葫蘆工藝品。範製葫蘆屬於中國特有的一種技法,明代晚期萬曆年間即有被發現,後全盛於清康熙乾隆間,因獨特的工藝並結合許多用途,例如蓄蟲玩賞、文房用具與鼻煙壺等,成為精緻的宮廷藝術。

砑花法:又名押花、掐花,有別於雕刻法,砑花技法不破壞葫蘆表皮層,表面圖紋是利用瑪瑙、金屬、玉、牙等刀具,在葫蘆表面擠壓出有如浮雕般的花紋。砑不同於刻,最大的差別是在於砑花只在表皮,類似在葫蘆表面上畫圖而已。雕刻則已穿破葫蘆表皮,使葫蘆成為透空的形體。

烙燒法:又稱火畫、火繪或燙花,其法是以火燒炙葫蘆表面,藉由焦黃之烙痕呈現圖紋。此外,由於葫蘆生長時可能遭受蟲害,或遇雨潮濕而有黴漬,利用烙痕搭配圖案而可稍掩瑕疵成為佳品。烙燒工具以往使用香與針,現代則有電筆取代,較為便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13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 電話:(04)23226940 • 最佳瀏覽:1024*768, IE 7.0以上, Fire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