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科博館首頁 葫蘆特性 葫蘆歷史足跡 葫蘆功能 葫蘆工藝 當代葫蘆 展場巡禮
葫蘆生長縮時攝影 index_16

容器、火器與浮具

葫蘆除了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之外,因有木質化的特性,更使其普遍被應用在人類生活中,成為人類最佳的生活良伴。最常見的是用作盛裝水、酒等液體的天然容器,也可在木質化後剖半成為水瓢。《禮記‧昏義》中提到:「共勞(同居)而實,和巹而酳,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古稱結婚為合巹,源於將葫蘆剖為兩瓢,以線相繫,在婚禮進行時共飲酒,象徵夫妻合為一體。此外,葫蘆也有被當作糧食的容器,例如布農族的種粟胡蘆,即是以葫蘆盛裝小米種子,可於來年再播種,並祈求豐收。

葫蘆裝入火藥或鉛彈又可成為火器,可當作武器使用。《武備志》卷一百三十《火器圖說》:「形類葫蘆,中為銃心,以藏鉛彈,葫內毒火一生,堅木為柄,長六尺,用猛士一人持之,與火牌相間列於陣前,衝入賊隊,人馬俱警,馬步皆力。」即是將亞腰葫蘆裝入火藥、鉛彈並固定於木棍上,點燃火藥後鉛彈從葫蘆口射出,將可射傷敵人。

在諸多與伏羲女媧相關的神話故事中,葫蘆又與洪水有關,成為人類在水患時重要的避難工具,也是早期人類渡溪過河的浮水器。例如清陳世俊所著的《蕃俗圖‧渡溪圖》:「腰掖葫蘆浮水,挽竹筏中流,竟渡如馳。」而徐澍的《台灣番社圖‧渡溪》中也描繪有手挾葫蘆渡溪景象。由此可知,葫蘆作為浮具的功用已有久遠歷史。


藥 材

葫蘆不僅可當作日常生活的食物,也具有藥效。舉凡最早的中醫聖典《神農本草》到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有明列葫蘆功效。如《神農本草》:「苦瓠,性味苦寒,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本草綱目》又依照葫蘆品種、部位有更明確的說明,例如壺盧之蔓、鬚、花可解毒,子治齒痛,主功用利水道,消熱消腫與黃疸。苦瓠則治惡瘡、疥癬齲齒、麻瘡等。敗瓢可利水消腫、殺蟲止血,大便下血與痔漏,帶下赤白等功效。

《台灣原住民藥用植物彙編》也有提到葫蘆藥效。例如頭痛(取葉片貼額)、腹痛(取花烤熱貼腹,此法頭痛亦可用)、瘧疾(取葉與番茄之葉敷於睡床上)、受傷(取葉貼於患部)、腎炎水腫、腹水、結核等。當代生物科技又有將萃取自葫蘆中之葫蘆素成為葫蘆素片,以方便食用,用以解毒清熱,利尿退黃。甚至被用于溼熱毒,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及原發性肝癌的輔助治療。

整體而言,葫蘆除根部,幾乎全株都有藥效,主要是解毒消熱、利尿消腫、治疼止血等普遍性用法,至於其他特殊療效,尚有待進一步的醫學實驗證明。


娛 樂

古代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其中的「匏」就是以葫蘆為體所製作的樂器。《禮記‧郊特牲‧匏竹在下》:「匏,笙也。」《呂氏春秋》:「竽笙之大,古皆以瓢為之。」竽、笙是相似的簧管樂器,只是竽形體較大,管數較多。一般而言,葫蘆笙之笙斗以小葫蘆或半截葫蘆挖空為音斗,笙管為竹製,約有5-6枝,竹管根部嵌有竹或銅質的簧片,竹管側面開音孔,吹奏時以手按音孔,口對葫蘆底部的吹孔而吹出。

另有一種當代盛行的葫蘆絲樂器,也是簧管樂器,主要流行於中國雲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以滇西傣族為主,其他德昂族、布朗族、佤族與阿昌族等也有吹奏這種樂器,著名的《月光下的鳳尾竹》舞曲,主要使用此種樂器來吹奏。葫蘆絲之名來自於其所吹奏出來的音質,可令聆聽者有如觸摸絲質般滑順溫柔的感受。台灣中部清境地區因有不少傣族移民,故以葫蘆絲為其社區總體營造的一個重點。其他也有不少因喜愛葫蘆絲的音質者,特地前往中國雲南學習葫蘆絲演奏,並應用在學校的音樂課程中,使葫蘆絲樂器日漸為人熟知。

此外,以葫蘆為體所製作的樂器尚有南美祕魯地區的四弦琴,東方的二胡,還有大洋洲、非洲部分地區的擊鼓,和不少美洲、非洲地區的打擊樂器,如沙鈴等。可知,葫蘆可變化成多樣的樂器。

葫蘆作為人類生活娛樂的一部份,還有盛行於中國清朝的蟈蟈盒和鼻煙壺。蟈蟈盒主要是一種畜養鳴蟲的容器,藉由畜養之鳴蟲發出的蟈蟈聲為樂,始於民間,後流傳於清朝宮廷內,並發展出官模子,是範製葫蘆重要的一個用途。範製葫蘆另一個大宗成品,即是製作為鼻煙壺。顧名思義,鼻煙壺即是存放鼻 的一種容器。鼻 應是明末即傳入中國,後於清朝大盛,不僅流傳於宮廷中,也廣為流行於民間。鼻煙壺的材質除有葫蘆外,尚有其他材質為之,例如瑪瑙、玉石、象牙、玳瑁等,壺形中以標準的圓形瓶式壺、扁壺形兩側獸首銜環壺之外,葫蘆形也是常見的形體。主要是取葫蘆之吉祥寓意,且有多子多孫、瓜瓞綿延的意思,使得瓜形壺成為流行的形制。


其 他

葫蘆葫蘆普遍存在於各大洲,成為人類馴化最早的作物之一,其功能除了儲物、儲水、酒之外,也因各文化而有一些差異。例如大洋洲許多原住民族即會在葫蘆生長過程中,以人為方式調整其形體與大小,而使其木質化後成為陽物套具(本館大洋洲廳即有展品)。大洋洲族群也會在葫蘆型體外加以雕塑,使得葫蘆兼具美觀與實用功能。

在東方,葫蘆也具有驅凶納吉、護身鎮宅的功效,因此中國宮廷廟宇或傳統建築物,都會在屋脊、塔頂、山牆、門洞等吊掛葫蘆形飾物,也有塑成葫蘆形的門或窗,皆有象徵天地趨吉避凶之意。例如中國北京的天壇、台灣鹿港意樓。民間故事中許多人物也會隨時在腰間配帶葫蘆,如鐵拐李,以及濟公等,他們配戴的葫蘆除平時可裝水、酒飲用之外,也與上述的功效有關。

與此相關的,在許多台灣原住民中,許多族群會使用小型葫蘆作為占卜用具,搭配其他物件如刀、盤和無患子做成的神珠等,在占卜時共同使用。例如排灣族等。使得葫蘆成為與宗教相關的重要器具。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  Copyrightc 2013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ence. All rights reserved.
• 地址: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 電話:(04)23226940 • 最佳瀏覽:1024*768, IE 7.0以上, Firef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