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5世紀
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科學的眼光重新認識自然萬物,即對所要繪製的主題進行詳細觀察,並研究以透視法,光影效果及正確的比例,忠實地將它們畫出來。藝術家杜勒建議:「真正的藝術隱藏於自然之中,可以畫出自然萬物的人,就可以掌握藝術的精髓。」
圖: 美哉草皮,杜勒
西元15-16世紀
西方進入地理大發現時期(大航海時期),現代自然科學亦開始萌芽。瑞士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編著五卷的《動物誌》(Historia Animalium)成為現代動物學的開端。德國植物學家奧托·布朗菲爾斯編著的《活植物圖譜》(Herbarum vivae eicones,1530年)則是現代植物學的開端。這些書中記錄的物種都附有繪製精美的木刻版畫。從此,博物繪畫進入了科學化繪製的時期。
圖:奧托·布朗菲爾斯(Otto Brunfels),1488-1534
西元 17-18 世紀
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西方博物學發展的成熟階段。這個時期湧現諸多專業的科學性博物繪畫大師,他們本身就是博物學家,或是與博物學家合作的畫師。例如,美國鳥類博物學家約翰·詹姆士·奧杜邦以實物大小繪製的《美國鳥類》(The Birds of America);1787年,英國植物學家威廉·柯蒂斯創辦且至今仍在發行的《柯蒂斯植物學雜誌》(Curtis’s Botanical Magazine),插圖都是銅版印刷、手工上色。
圖:《美國鳥類》
西元 19 世紀
博物學逐漸專業分化,科學性博物繪畫也逐漸標準化和規模化。基於印刷技術的發展及讀者需求日益增長,此類書籍朝向精美化、彩圖化、大開本的方向發展。
圖:猩紅杜鵑《錫金-喜馬拉雅山區的杜鵑》虎克
西元 20 世紀
攝影技術迅速發展,科學繪畫不再是唯一的圖像記錄方式,但科學繪畫可以綜合反映科學發現,仍是發表新物種時所必需的配件。另一方面,科學繪畫所展現的美感與藝術價值,越來越受到關注。
圖:藍腹鷳《亞洲鳥類》古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