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藝術隱藏於自然之中,可以畫出自然萬物的人,就可以掌握藝術的精髓。
- 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Albrecht Dürer
繪圖反映出繪者心中重視的題材與所處時代、社會環境,科學繪圖的每幅畫作背後,也都反映著科學家與繪圖師對自然萬物的探索之旅。
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以科學的眼光重新認識自然萬物,詳細觀察繪製主體並以透視法、光影效果及正確的比例,忠實地呈現事物樣貌。
同時期興起的大航海時代探險發現,17世紀顯微鏡的運用,18至19世紀生物分類學知識、繪畫觀念與製版印刷技術發展成熟,成就了科學繪圖發展的黃金時期。
科學繪圖於科博館的應用相當廣泛,開館30多年來,研究人員與繪圖師依據蒐藏、研究、教育及展示等不同博物館功能需求,及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與人類學各學域專業,累積了豐富且多元的繪圖。
館內逾150萬件的蒐藏標本,種類豐富多元,包括動物的骨骼與毛皮、昆蟲針插、植物臘葉與真菌、兩爬與無脊椎動物浸液標本、化石、人類學標本等,是研究與博物館發展重要的基礎。
運用館藏進行新物種或新紀錄種發表時,研究人員會透過顯微鏡觀察、細部解剖與記錄,繪製出各學域強調的形態學及解剖學特徵。結合繪圖師的觀察與描繪,標本有時化身為維妙維肖的生物肖像,提供觀眾了解生物形態與生態的學習輔助,有時則整合科學推測與想像,復原模擬古生物及史前人類生活。
科學繪圖中的「透視」,講求的不僅是立體感、空間維度的掌握,更是對於描繪物件外觀與本質透徹的了解。掌握透視、光影與比例,僅能讓繪圖畫面「形似」,但對於繪製主體的研究與認識,才能「神似」,讓科學知識正確轉譯,呈現其作為科普識讀與溝通媒介的核心價值。
在臺灣,早從日本時代開始就常運用生物掛圖等輔助科學教育。戰後,大專院校生命科學相關領域系所也在實驗課程中,教授未來學科學家們科學繪圖的應用。
科學繪圖結合藝術與科學,採用精確客觀的方式,將科學概念轉換為圖像,記錄和解釋大自然的細節。科學繪圖師必須理性地觀察、研究,清晰、明確地構圖,結合美學的觀點與技法,才能完成科學繪圖的創作。
在這個科學繪圖演示室中,您可以觀察到科學繪圖師的工具百寶箱,並從繪圖師如何透過標本與素材資料蒐集等前置作業,仔細的觀察與了解,畫面草稿的構思、構圖,到下筆繪製、上彩等,認識科學繪圖的創作過程。
科學繪圖始於對科學研究的服務,不僅是跨學域的,近年來也與更多不同的領域結合,在科普傳播與教育、文化創意、文學與藝術創作、出版、社會服務等多元面向上,發揮了正向的功能。
科博館向來是展現科學與藝術連結的重要公共平臺與論壇,本單元藉由展出當代繪圖師作品,及邀請科博館歷年科學繪圖競賽得獎者分享持續創作的成果,帶觀眾從作者們各種主題、類型、媒材的作品與創作歷程分享中,認識科學繪圖如何走入日常生活紀錄,藉由結合作者的創意發想,展現生命、生態與社會關懷。
展示時間:2023.01.19 -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