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圖 論 物

鳥獸學門

包括鳥類及哺乳類動物,以骨骼與毛皮為主要的蒐藏標本形式。

部份標本會由標本製作師,依不同的動物解剖學的結構,再製作成完整的立姿骨架標本或是毛皮標本,重現各種動物特有的姿態及肌理線條。繪圖師需有良好的野外現場觀察及速描功力,紀錄動物生動的姿態及相關的生態資訊,並仔細的繪製出羽毛及毛皮的排列及質感,在科學繪圖中栩栩如生的展現。

兩棲爬蟲學門

包括兩棲類及爬蟲類動物,主要以浸液標本形式保存,雖可固定維持其形體,但原有的色澤會逐漸褪去。兩棲類蝌蚪時期食性的差異,所呈現口器的特徵;及爬蟲類動物表皮鱗片的形狀,大小及排列是發表時科學繪圖強調的重點,特別是在頭部,會以背面,腹面及側面不同的角度來呈現。透過繪圖師的著重整體的描繪,重現出其靈活生動的姿態及色彩豐富的斑紋。

維管束植物學門

採集的植物經標本夾壓扁乾燥,並固定在A3大小的無酸臺紙上,所製作的臘葉標本為主要的蒐藏形式。

植物誌為彙整一地區所有植物紀錄,以及在發表新種或新紀錄種時,植物科學繪圖以帶有花、果的枝條構成畫面的主軸,週邊配置放大尺寸的花與果的形態與解剖細節,以具體呈現關鍵的分類特徵;經典的線點圖,以線勾勒出外型及結構的主體,並以點建構出灰階及質感。

真菌學門

乾燥的真菌子實體為主要的蒐藏形式,部份標本同時也保留其生長的基質,依實際標本尺寸的不同,包裝於適合大小的無酸紙袋或紙盒保存。發表新種或新紀錄種的科學繪圖,主要呈現子實體內部綜橫交錯菌絲的解剖構造,菌絲頂端鉤狀的扣子體構造,不同特化的菌絲形態,及孢子的排列與特有的表面紋路,絲絲入扣地呈現出不同真菌獨特的生殖結構。

昆蟲學門

依昆蟲體型的大小,柔軟程度或研究目的不同,製作成不同的標本形式保存。體型中大型且外骨骼堅硬的種類,可直接製作成針插標本;體型太小的種類,如跳蚤,或取出觀察的生殖器,可製作成玻片標本。研究人員需透過顯微鏡,進行顯微手術,精巧地取出隱藏於腹部末端的生殖器,仔細地觀察紀錄,畫出發表新種或新紀錄種,強調的生殖器組成結構細節的科學繪圖。

無脊椎動物學門

涵蓋廣泛的分類群,以海洋軟體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及節肢動為主要蒐藏類別,製作為浸液標本保存,或僅保留外骨骼,骨板及貝殼製作為乾燥標本,展現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浸液標本保存會使原有的色澤會逐漸褪去,繪圖師參照標本及相關的生態照片,可再重現海洋生物的游動姿態及體色;或畫出輻射對稱及表面結構與紋理的所呈現的美感。

古生物學門

澎湖海溝與左鎮動物群,造礁生物,及近年來在恆春半島持續挖掘出土化石,所累積的蒐藏成為探討臺灣在第四紀動物的起源,分布及演化史重要的歷史證物!化石是過往歷史的斷簡殘篇,研究人員藉由與現生及滅絕動物相對應的牙齒或骨骼比對,結合化石年代推測的古生態與氣候,重建出古生物特有樣貌,或古動物群生存環境的生態復原圖。

考古學門

蒐藏研究之類別包含:考古遺物、生態遺物及考古遺跡複製模型。

研究人員根據考古遺址的史前遺物,生態遺留及遺跡的各項資料,復原史前人的聚落及生活環境。考古器物的重建及復原,以黑白線點圖展現剖面,厚度,比例,及表面的紋理等;並依器物的形狀,質地,刻痕及鑽孔等,加入相關的元素組合,繪製出推測的實際運用方式,重塑出古代人開發不同器物應用的智慧。

博物館剪影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地點:
第三特展室
展示時間:
2023.01.19 - 2024.01.07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