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自助吧

透過觀察動物吃剩的食物咬痕,來推測動物食性及牙齒形狀。

小莉

動物吃剩食物的痕跡,稱為食痕。大多數是指植物的根、莖、葉、花和果,被咬過的痕跡,或者是留下的動物殘骸。例如:鼯鼠咬過的樹葉、臺灣獼猴品嘗幾口的毬果或鼬獾吃剩下的空蝸牛殼等。

巡山員的布農族爺爺Vulas

原來強壯的「獠牙」可以幫助找到漂亮的女朋友。

再來猜猜看,這回我們觀察的這些動物中誰沒有牙齒?

咦?難道牠像妹妹一樣沒有牙齒,只能吃軟糊糊的食物?

對的!看到路邊的那個洞嗎?唯一沒有牙齒的穿山甲用牠長長的舌頭,伸進螞蟻窩中舔食螞蟻來吃。

穿山甲 / 林青峰拍攝

穿山甲 / 林青峰拍攝

穿山甲 / 林青峰拍攝

穿山甲 / 林青峰拍攝

鼬獾食痕

鼬獾食痕

臺灣獼猴食痕 / 黃雪茹攝影

臺灣獼猴食痕 / 黃雪茹攝影

牙齒與食性

草食獸的牙齒

專門嚼食草與樹葉等植物的牙齒,門牙和臼齒很都發達。門牙像切刀能輕鬆截斷植物纖維,臼齒嚼面寬平且有堅硬稜紋可磨碎食物。犬齒退化變小甚至消失,於是門齒與臼齒之間產生一段空隙(又稱齒隙),剛好可容納更多植物莖葉在嘴巴裡。以上特點在野山羊、水鹿、山羌的齒列都可以看到。

肉食獸的牙齒

專以肉類為主食的動物牙齒較短且數目減少,臼齒銳利呈薄刀狀,演化成撕肉專用的裂肉齒,吃東西時並不咀嚼,只將食物切斷成適當大小就吞下。犬齒粗壯而尖,且上下犬齒位置交錯,成為獵殺的利器,典型的代表如貓科動物(如家貓、石虎、花豹與老虎)與犬科動物(例如狗、狼與狐狸)。

雜食獸的牙齒

雜食性動物既吃動物也吃植物,為了能吃多種食物,雜食動物的牙齒變化多,較大的門齒方便切咬植物,臼齒有寬的嚼面也有尖銳突起,可以嚼食也可以切咬,白鼻心、麝香貓牙齒均屬此類。有些雜食動物例如獼猴、野豬與黑熊擁有長而尖銳的犬齒,其主要的用途卻是防衛打鬥之用。

老鼠
老鼠的牙齒

鼠類的招牌是一對橘黃色的大門牙,終生不停的生長,不怕磨損,也因此需要時時啃咬東西來磨牙。橘黃色是牙齒表面的一層富含礦物質的堅硬色素,可讓門牙更耐磨且更銳利。鼠類有的雜食、有的偏好吃植物,無論喜歡哪種食物,牠們都沒有犬齒,臼齒一邊只有3顆,牙齒顆數很少,門牙和3顆臼齒之間還有一段明顯空隙(又稱齒隙),剛好可以容納更多食物或是啃咬下來的碎片。

兔子
兔子的牙齒

兔子的每一顆牙齒都能不停的生長,專吃植物。所以年紀老的兔子也不怕因為牙齒磨損而無法吃東西。兔子的一對上門牙後面還各有一顆小門牙,所以上門牙共是兩對,稱為叢門齒,下門牙僅一對。臼齒有前、後臼齒各3顆,沒有犬齒,因此門齒與前臼齒之間有明顯空隙(又稱齒隙)。


尖鼠
尖鼠的牙齒

鼴鼠,以及錢鼠、長尾鼩、短尾鼩等的尖鼠(鼩鼱)類動物,是一群專門捕獵昆蟲、蚯蚓、蠕蟲等細小動物為食的小型獸,外形像老鼠,但生理構造相差很多。牠們沒有老鼠的招牌大門牙也沒有齒隙,卻有一整排尖利的小牙齒,由於代謝速度很快,必須不停地進食否則會餓死,一天的食量達自己體重的2到3倍,因此牠們是控制地球昆蟲數量的重要物種。

博物館剪影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

展覽地點:

科博館立體劇場前廳

展覽日期:

2022.11.04- 2024.02.25

指導單位:

教育部、國家發展委員會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新港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