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寶趣

透過爺孫倆人的對話學習如何觀察動物的腳印、糞便,從中推測有甚麼動物生活在附近。

vulas&小莉

仔細看!根據腳印的大小可以推論動物的體型大小。有明顯兩個蹄印或四個蹄印的就是偶蹄類動物走過的痕跡。這個有2個清楚、後邊模糊2個蹄印的是山豬的,周圍被挖得亂七八糟的土堆就是山豬用鼻子從土裡拱挖出植物根部來吃的痕跡。

哇!山豬好像是超強的挖土機!

山豬

有時候我們也可根據動物的糞便推論是否牠們在這個區域活動。

咦?地上這個很像我的便便、一邊粗,另一邊尖尖的長條……

山羊

長鬃山羊腳墊

動物的糞便

動物的糞便

動物行走方式

動物行走方式
蹠行、趾行與蹄行

陸生動物四肢的行走與踩地,可分為蹠行、趾行與蹄行等三種方式。

蹠行
是指腳掌(手掌)腳跟與趾頭一起著地行走,例如熊、獼猴、鼠類與人類。

趾行是僅以趾頭著地,行走時腳掌腳跟和前肢手腕懸空抬高,例如貓與狗。

蹄行更是僅以特化的指甲(也就是蹄)著地,連趾頭都抬高,趾頭連同腳掌腳跟與前肢手腕都一起懸空不著地。偶蹄動物是指每隻腳有2或4個蹄,例如鹿、牛、羊有2蹄,豬有4蹄;奇蹄動物則有單數的蹄,例如馬每隻腳有1個蹄、犀牛有3個蹄。

若將不著地的部分視為腿部,那麼蹠行性動物物的腿部是由大腿(股骨/肱骨)和小腿(脛骨和腓骨/橈骨和尺骨)構成。趾行動物的腿部則還會加上蹠骨/掌骨(在人類就是構成足弓和手掌的骨頭)。而蹄行動物的腿部還會再加上趾骨喔(仔細觀察展場動物骨骼標本,以便找出這些骨頭)。

化石證據顯示,大多數早期、原始的哺乳動物都是蹠行動物,現生蹠行動物也很多,例如人、猴、熊、貂、穿山甲、鼠類等;趾行與蹄行動物則是較晚才演化出來。趾行動物以掠食者的貓科、犬科動物為代表。蹄行動物以善於長時間奔跑的豬、鹿、牛、馬等草食動物為代表。

博物館剪影
展覽地點:

科博館立體劇場前廳

展覽日期:

2022.11.04- 2024.02.25

指導單位:

教育部、國家發展委員會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協辦單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東勢林區管理處、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嘉義縣自然史教育館(新港國小)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