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化石美術館

我們已經來到陌生世界的邊緣,在這裡,一切成見都必須拋棄。
達西.湯普生 (1860-1948)

內太空的繁星

廣袤的海洋是地球的內太空。在浩瀚大洋深處的沉積物之中,藏有許多個體大小如塵埃的微化石。這些肉眼難以辨識的微小生命,許多曾度過短暫一生於陽光燦爛的浮游國度,死亡後飄落至幽冥深海而長眠於此,也有世代定居於此者。

在不同倍率的顯微放大後,微化石蘊藏變化多端的殼體與骨架,最具形態之美的包括有孔蟲、放射蟲、矽藻與鈣板藻,每一個體都充滿原創、幾何、結構之美,令人深刻感受造化之神奇。

有孔蟲
Foraminifera

孔蟲為單細胞原生生物,擅於建造不同造型的外殼,有的構造簡單,僅具一個房室;有的擁有多個房室,新房室依序排列成長串,或螺旋盤繞。原生質大多聚集於殼內,各房室以一個或多個開口相通,網狀偽足由此伸出捕食,有孔蟲之名即出自殼體具有孔洞該一特徵。

矽藻
Diatoms

矽藻顧名思義就是一種具有矽質細胞壁的單細胞藻類,但堆積在細胞壁上不是元素矽,而是二氧化矽膠體型態的蛋白石。因此擁有蛋白石細胞壁的矽藻,在光學顯微鏡下就像一間間形狀不一的玻璃屋。

放射蟲
Radiolaria

放射蟲擁有精巧細緻的骨架, 整體結構呈現輻射對稱的幾何造型,常被藝術家或設計師運用在各自的創作中。放射蟲與有孔蟲同是原生生物,原生質儲放在中心囊,軸狀偽足或絲狀偽足由此伸出,矽質骨架是由細胞膜分泌矽膠後,再由偽足協助建造而成,每一個體都獨具美感。

鈣板藻
Coccolithophores

鈣板藻是單細胞原生生物,與矽藻同為大洋浮游植物之重要成員。碳酸鈣質的鈣板於細胞內形成後,次第向外擠出,在細胞周圍形成重重保護的盾甲。鈣板數量隨屬種而有差異,形狀亦個個不同,通常有數片至數十片,當有鈣板覆蓋時又可稱為鈣板球。

國 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示地點
第二特展室

展示時間
2020.12.30 - 2021.08.01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