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變調

因、生理機制和環境因子的變異,都可能改變生物體型、體徵與生長型態,然而生物們發展出適應的策略卻需要一定的時間。當環境變化幅度過於劇烈時,部份物種可能因無法及時適應而遭擇汰。

脊椎側彎的
秘雕魚

水溫過高會破壞魚體內和餌料中的維生素C,導致骨骼及肌肉成長不協調引發畸形,但水溫恢復或補充維生素C就能恢復。1993年臺北縣(今新北市)核二廠溫排水口附近,就曾發現許多脊柱S形彎曲的花身雞魚與大鱗鮻 。

(邵廣昭研究室提供)

溶解的保護殼

工業文明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透過循環進入海洋後會造成海洋酸化,導致軟體動物的殼和珊瑚的骨骼生成不易,甚至脆化、變薄,失去保護作用。

(翼足類。美國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公眾授權)

非洲象群/Pixabay圖庫

消失萎縮的器官

來自人類的狩獵壓力,影響了動物牙與角的演化。非洲象與亞洲公象開始產出較多無象牙的後代,許多長有大角的羊群也都有羊角縮小的趨勢。



(非洲象群/Pixabay圖庫)

左右對稱的
招潮蟹

一般雄性招潮蟹的大螯用於防禦、與求偶,小螯用於覓食。但有些雄蟹發展出兩隻迷你大螯構造,專致於覓食與而放棄與其他雄蟹的競爭。

(雙迷你大螯弧邊招潮蟹/黃興倬攝)

雪鞋兔/Pixabay圖庫

失效的隱身術

動物會以換毛或換羽的方式因應季節變換。然而近年氣溫上升,下雪晚、融雪早,已造成許多動物們來不及「換季」,暴露在天敵眼下的危機。



(雪鞋兔/Pixabay圖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出日期
2020.04.01 — 11.15
 
展出地點
第二特展室

定時導覽
10:00 - 13:00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