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秩序之美

類美感的建立,來自於自然的潛移默化。生物歷經長期演化,承繼特定生長發育模式、體制、行為及體色,這些依循規律產生的獨特型態,也造就了外形的均衡、和諧、比例、重複與一致性美感。

碎形

自然界的樹枝、樹葉、珊瑚,增長的部分和整體形態間常重複出現尺度大小不同但相似的結構,稱之為「碎形」。這種自相似性,也形成獨有的秩序美感。



 (義大利花椰菜/Pixabay圖庫 )

黃金螺線

黃金比例衍生出來的黃金螺線,有著平穩、和諧的美感,可以在有限空間內容納最多的單元,為結構提供有力支撐。例如螺類,或是多肉植物中,都可以觀察到這樣的生長螺線。


(黑線車輪螺/李坤瑄攝)

重複排列構造

動物鱗片強化的結構、有序的排列,提供對身體直接的保護,同時減少行進中的阻力。看似平滑的鯊魚體表上就有著許多排列整齊的細小鱗片,鱗片表面有V形溝槽結構。這樣的結構可以讓牠們減少身體表面的渦流、降低游泳時的阻力。

(臺灣喉鬚鯊/李坤瑄攝)

對稱

生物體在胚胎發育時就形成的對稱體制,呈現了平衡的美感,也讓生物們在地球重力環境中保持穩定且有效地運動。大多數動物屬於兩側對稱,這種體制有明確的頭尾兩端,有利於朝一個方向移動。輻射對稱的生物,其相似的身體結構圍繞著身體的中心軸,以一定角度作圓形排列,多行固著生活,但有的也會移動。

(雞心蛤/李坤瑄攝)

體色的秘密

動物在生存競爭中發展出各種適應環境的體色斑紋。有的顏色和背景環境類似,以便隱藏在環境裡,逃避天敵、有效獵食;有的則發展出特殊體色驅趕、威嚇天敵。



(美洲豹/Pixabay圖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展出日期
2020.04.01 — 11.15
 
展出地點
第二特展室

定時導覽
10:00 - 13:00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