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就在你我身邊

講到生物多樣性,您可能會覺得那是遠在深山大海,只有科學家才有興趣的事,跟自己沒多大關係,也做不了什麼。
事實不然。
在本區,您可以發現臺灣已有許些民間社團發起公民科學運動,匯集大眾的力量,自發性地在深山野地或都市叢林裡調查住在我們周遭的生物鄰居。
不論是建立資料庫平台,或是利用大數據提供政策改進的參考與依據,或是落實在地化動手做保育,所得的成果是令人驚訝的。
周遭不起眼的事物,只要有心去注意或投入,匯集眾人的觀察或付出,就能聚沙成塔,這是單憑科學家之力難以取得的巨大成果。

公民科學

「公民科學」或「公眾科學」一詞是英國社會學者厄文(Alan Irwin)在1995年所提出,用以替代過去所謂的業餘愛好者或專家,意義上不再只是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而是公眾做為廣大的耳目、手腳和智囊,加速加深我們對社會和環境實像與變化的了解,並解決問題。

社群媒體的興盛,使得公民科學運動變得可能,在生物、天文、氣象、環境、災害、保育、醫學等眾多領域都蓬勃發展,規模甚至擴及全球。如eBird、iNatualist、Adventure Scientists等等匯集全球公眾觀察資料的資料庫網站,又如Galaxy Zoo, EyeWire等由公眾分析資料的大型公民科學計畫。在臺灣已有利用社群媒體平台調查兩棲類、各類昆蟲或家中害蟲、珊瑚、鳥類、海龜、鯊魚等等的網路社團。

由於展場面積有限,在此列舉幾個代表性的社團,如路殺社、慕光之城、蝶蛾網、台灣紫斑蝶生態保育協會、台灣金花蟲研究團隊等。藉由影片、展品、看板與網路瀏覽等媒介,讓您對公民科學有更多認識。 

公民科學與資料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展出日期 :2020.05.20 — 2021.09.05
  • 展出地點:第四特展室
  •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