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許多島嶼動物都因人類活動而滅絕,例如澳洲袋狼、模里西斯嘟嘟鳥、馬達加斯加島17種大型狐猴等動物的消失。過去臺灣平原地帶也曾擁有許多大型哺乳類動物,並歷經了相似的動物滅絕歷史,較為人所熟知的有雲豹、梅花鹿、水獺等,都是在約40到60年前(1960-1980)的臺灣經濟起飛時期相繼滅絕。也另有更多的植物、魚類、蝴蝶、天牛等物種已從島上永遠消失。
樹棲的小型豹類,體重12-23公斤,全身有網狀雲朵斑紋,以獼猴、山羌、梅花鹿、鳥類、松鼠等動物為主食。最後一筆野外台灣雲豹的紀錄是在1983年。1860年左右英國博物學家史溫侯在台灣蒐集到這件雲豹,目前標本仍存於大英自然史博物館。
台灣特有亞種,野外族群已在1969年左右滅絕,目前墾丁國家公園及綠島有來自人工復育的野生族群,其基因與遺址中的台灣古代梅花鹿沒有明顯差異。
水獺過去曾廣布台灣全島溪流、湖泊、河口等淡水區域,在樹叢茂密的堤岸岩縫或樹根下築巢棲息。台灣本島族群約於1970年代滅絕。目前金門還有少量野生族群。
獐是一種小型鹿,體型近似山羌,無角,上犬齒形成突出獠牙,生活於沼澤溼地,能在河湖海灣游泳,以嫩草嫩莖為食。根據目前的遺址證據,可確定至少在300-400年前,獐還普遍分布於台灣從西部到台東的海岸與平原地帶。
又稱亞洲獾,體長約50公分,體重約20公斤,吻部細長,頭部有黑白條紋。群居性穴居動物,以蚯蚓昆蟲、小動物、蛋、植物根莖、果實等為食。根據現有遺址證據,至少在300-400年前還普遍分佈於台灣西部平原。
展示地點
第三特展室
展示時間
2018.12.26
V
2019.10.13
定時導覽
10:00、13:00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