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自然而來的蒐藏物件與其背後的後設資料,共同架構出龐大的資料庫;無論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研究者、自然愛好者們...孜孜不倦的閱讀著、剖析著...從中探索自然的奧祕。而展示與教育肩負溝通的角色,透過知識的詮釋與轉化,激發觀眾的主動思考與深入探究-這正是博物館重要的功能與意義。《自然藝想》特展的整體展間正是這種精神的展現,透過標本與模型的錯置,展現「蒐藏」的深度與廣度、「科學研究」的意義與價值,並藉由「展示」引導多元視角的思索,最終以「大眾教育」來達到共學的深意。
這些方方正正的鬼鼠棍棒標本,來自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博物館,由青木文一郎教授分別於1934-35年間,於臺南及臺北兩地採集。鬼鼠是臺灣最大的鼠類,曾廣泛分布於臺灣低海拔的荒野及農田中,卻也因啃食作物而被視為害鼠。然而隨著生態環境的改變,如今成為需保護的物種?透過這些近百年的標本,讓觀眾一窺藏品的歷史價值,更見證臺灣百年生態環境的滄海桑田。
這款1/20暴龍頭部模型與製作流程的展示,由臺灣在地的工作室-夢工廠公仔工作室提供。製作過程參考了國內外網路資訊和博物館釋出之恐龍模擬圖與外型圖,並透過細緻的塑形與雕刻技法,呈現「平面圖像」轉化成「立體結構」的關鍵歷程。這其中需具備幾項元素:敏銳的觀察、科學知識的爬梳、豐富的想像力與高度擬真的創造力,不僅精緻詮釋了遠古生命的風貌,亦展現了精湛的模型工藝,讓觀眾得以一窺「原型製作」的專業過程,也感受科學與藝術交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