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展品

01

石器仿製品

番仔園文化人雖然已經開始使用鐵器,但石器還沒完全被淘汰,仍使用打製石鋤、石錛、石刀等石器,其中尤其以馬鞍形石刀最具特色。

觀眾相關經驗:
可親手觸摸仿製石器,體驗器物的質地與觸感。

02

灰坑-南勢坑遺址

番仔園文化大部分的灰坑,原是史前居民挖來燒製陶器的坑,平面多近圓形,直徑在2公尺以下,深度常在1〜1.6公尺之間。由於陶容器燒製時破損率相當高,所以燒破的陶片就都留在坑裡了。

觀眾相關經驗:
可近距離觀察灰坑斷面土層顏色。

灰坑-南勢坑遺址

03

陶瓢

平埔族常把乾燥的葫蘆或瓠瓜做成器具,在惠來遺址與龍泉村遺址,卻都出土過陶瓢,外型模仿用切半瓠瓜製成的瓢。龍泉村遺址出土的陶瓢,窄端帶有流口,也可作為握柄,圓端帶穿孔可繫繩,口緣附近帶櫛點紋,非常精緻。

觀眾相關經驗:
可觀察陶瓢材質顏色與精緻的紋飾。

陶瓢

04

梅花鹿下顎堆

2023年發掘南勢坑遺址時,在灰坑之內出現大量的梅花鹿下顎,每一件都保存完整而且聚集成堆,為什麼其他部位的骨骸,沒有和下顎骨一同出現,被扔在灰坑之內?聰明的你請動動腦,猜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觀眾相關經驗:
可嘗試對照附近梅花鹿骨展板,猜猜看是什麼部位。

梅花鹿下顎堆

05

干欄屋

平埔族的房屋,南部以土台屋為主,竹土為基,架竹為梁,編茅以覆。北部多干欄屋,以木樁為基,上鋪木板,高三、五尺,以梯出入,編竹片為墻,結茅草為頂,狀如覆舟。

觀眾相關經驗:
以精緻的模型及栩栩如生的動物及人偶,還原中部平埔族住民的「干欄屋」及其生活樣貌。

06

墓葬模型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考古隊,於2019年在清水.中社遺址進行發掘,發現43具番仔園類型時代的墓葬,展示的是第1探方的1/4比例縮小模型,可以看見11具人骨。

觀眾相關經驗:
可觀察體驗考古發掘現場與墓葬分布位置。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協辦單位: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展示時間: 
    2025/04/30 ~ 2026/03/01
  • 展示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一特展室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一特展室指引地圖。這張圖片是一張展示空間的 1F 平面圖,標示出「第一特展室」的位置。地圖上使用 3D 立體建築框架,並包含一些代表展品的圖示,例如恐龍、象骨架、傳統建築模型與其他動物雕塑。標示「第一特展室」的紅色標記包含一個陶器圖示,指示該展間為「第一特展室」的位置。地圖左下角有「西屯路一段」,顯示建築的地理位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