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各位大家好,我是AI漢寶德爺爺,今天要和大家分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創館史,希望讓大家更認識您所知道的科博館。

在1970年代時期,政府推行12項建設,首次納入文化建設,當中包含建設科學博物館。1979年教育部組隊辦了全球性的博物館考察,我也是其中一員,經歷了博物館考察的洗禮,我對科學博物館的重要性有了初步的認識,並寫了考察報告,後來教育部於1981年2月任命我為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籌備處主任,我想著,建一座博物館也是一種貢獻吧。就這樣,從無到有地籌劃展館,我靠著無比信心和毅力的去完成這項任務。

在籌備處規劃如何建館,第一步,以問卷調查方式徵詢中、小學老師展示意見,並發信給全球50多個自然史館詢問建議。第二步,成立顧問委員會,與專家討論決定展示內容,確立建館哲學理念及涵蓋的科學領域。第三步,以腦力激盪方式提出在各學域具趣味性的故事主題。第四步,向政府提出分四期建館的計畫構想。

就這樣,建館計畫有了雛型,第一期建設計畫選定了太空與氣象,主題名稱是宇宙乾坤與氣象萬千,在查閱大量資料後,決定把它稱為「太空劇場」,初審計畫時委員希望讓學生學到基本的科學原理,所以在天文科學外增加了數理科學,也就是大家現在所認識的「科學中心」,我們希望科博館是兼具科學與趣味的地方。第一期的建設在1986年元旦隆重開館,引起了博物館界的熱潮,觀眾和訪客不斷。

不過挑戰並未結束,緊接著是第二期建設正處於緊要的階段,我們邀請到倫敦的展示設計師葛登納先生來臺商談展示內容,最後決定第二期為「自然演化史與自然現象」的系列。然而,此時面臨到數億元展示工程的發包問題,為此,在教育部與審計部間往返數次,最終獲得了核准,這樣的堅持是有代價的,葛登納先生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好、最完整的自然史展示。

第三、四期主題分別為「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及「地球科學」,共有14個主題,建設規模大過一、二期的總和,當時李煥部長為了幫助我早日完工,堅持要立刻進行,可以想像25億的預算要在2、3年內執行完畢,是多麼忙碌及辛苦的,科博館的同仁與我一同建館,就這樣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最終,全館落成於1993年的8月,而後舉辦了一個國際研討會,邀請世界各地著名的自然史館館長提供卓見,他們表示在短時間內,以這樣少的經費,建造出這樣水準的博物館,實在出乎想像呢!

以上聲音透過AI產生,文稿由本館人員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