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單元

臺灣的前世今生

本單元將介紹臺灣島的形成,特別聚焦於恆春西台地的地層與岩石組成,闡述臺灣島從海底沉積物抬升的過程。同時,也將探討恆春半島作為臺灣島最早形態的地質意義,以及墾丁混同層中外來火成岩所代表的板塊碰撞證據 。

臺灣島的出生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上,每年菲律賓海板塊以約8公分的速率向西北方移動與歐亞板塊碰撞。在約六百萬年前,兩個板塊的交界處的海底沉積物被抬升起來,形成了臺灣島的主體。斜向碰撞的結果,使得臺灣島出露的地層有由南往北年輕至老的趨勢。

國境之南

位於臺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在地質學上即代表了臺灣島最早期的形態。恆春半島以恆春斷層為界,東為晚中新世深海濁流沉積岩,上-更新世的墾丁混同層與恆春石灰岩則覆蓋於其上。其中,在恆春半島上出露中最老的、晚中新世的深海沉積岩中,經常發現破碎的植物化石。

碰撞的證據

墾丁混同層則為外來的火成岩(相較於周邊的沉積岩來說)與沉積岩交雜在一起,為一套毫無層理的岩層,代表了兩個板塊相互碰撞的歷史。

石灰岩城堡

相對於恆春斷層以東來說,恆春斷層以西則較為單純,為主體是石灰岩的恆春西台地,也就是造就墾丁國家公園多處經典石灰岩景觀的緣由,例如溶洞、一線天等,同時,恆春西台地也是臺灣三大化石寶庫(澎湖水道、臺南左鎮、屏東恆春)其中之一。恆春西台地最高處位於關山,海拔高度僅約145 公尺,但當地人所稱「山上」,指的不是恆春半島東側的中央山脈,而是指恆春西台地的台地頂。

三種石灰岩

恆春西臺地以恆春石灰岩為主體,地層內局部含有粉砂岩和泥岩,年代約為更新世中期至晚期。後來學者將其分為三種石灰岩,包括蟳廣嘴石灰岩、萬里桐石灰岩與關山石灰岩。

以前的恆春是片潟湖

在恆春半島東側有中央山脈的強弩之末,在西側有珊瑚礁的發育。而位於中間的恆春鎮,則是因為恆春斷層造成的陷落所形成的低地,在過去時期是一片潟湖,這片潟湖殘餘的部分,便為恆春鎮南邊的龍鑾潭。

豐富的遠古生物多樣性

在陸海交界的恆春,過去有著多樣的生物生活著,也造就恆春西台地成為臺灣三大化石寶庫(澎湖水道、臺南左鎮、屏東恆春)之一。接下來請一起看看,恆春西台地所產的一些珍稀化石。

化石寶庫

此單元展示了恆春西台地豐富的化石多樣性 。觀眾將了解到臺灣三大化石寶庫之一—恆春西台地 。此外,也將展示恆春出土的花豹、老虎、象、鹿、無脊椎動物及鯨豚化石,説明恆春半島在十萬甚至一百萬年前擁有比現今更為豐富的、且截然不同的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

化石寶庫類型

化石寶庫,意指一個富含化石埋藏的沉積岩層。根據化石的產量與保存完好程度,可分為密集型化石寶庫(KonzentratLagerstätten)與特異埋藏型化石寶庫(KonzentratLagerstätten)。前者化石產量豐富,但不見得細節可以完美保存下來,許多「亂葬岡」的形式便為此型;後者量不多,但可以保存生物體中極為細節的部分,例如羽毛甚至是軟組織都有機會保存下來。但有時候同一地點出產的化石可以同時呈現兩者的特性。

臺灣三大化石寶庫

臺灣的主體為海洋沉積的地層,因此絕大多數的化石亦為海洋化石。但仍有三個地區,保存了極多極好的陸相化石,包含臺南的左鎮菜寮溪、澎湖水道、以及恆春半島的西台地。除了三大化石寶庫以外,中部的大甲溪流域或是新北市至苗栗縣的丘陵地區,都可找到大量的化石。然而臺灣三大化石寶庫的保存形式皆屬密集型化石寶庫,數量多但保存經常不佳,多以破碎、不完整的方式呈現。

恆春半島的生物多樣性

恆春半島位於熱帶地區,地形上涵蓋珊瑚礁岸、草原、森林、河口、湖泊等不同棲地,生物多樣性豐富。調查顯示,恆春半島有有極高的動植物多樣性。以陸蟹為例,恆春半島計有超過70種的陸蟹,被稱為「陸蟹半島」,與澳洲的聖誕島齊名。
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與全球暖化,使許多物種消失。過去常見的山羌,如今已經退至大武山系;飛鼠的族群也在萎縮當中。然而,若我們把時間線拉長,回到10萬年前甚至是100萬年前,恆春半島事實上有著與現今非常不同、甚至是更為豐富的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恆春西臺地的食肉動物

臺灣島上的食肉動物不多,體型較大的為臺灣黑熊以及臺灣雲豹。前者仍有野生族群,但後者除了在1989年在太魯閣發現的小雲豹皮後,之後再也沒有發現臺灣雲豹的紀錄。 甚至在2014年,學者宣布臺灣雲豹已經滅絕。

然而除了臺灣雲豹以外,恆春半島的化石記錄卻保存了花豹(金錢豹)與老虎的紀錄!根據科博館研究了三顆來自同一個體的三顆牙齒,該花豹生存的時間點約為5000年前,為一青少年個體,且體型較亞洲大陸上的個體來得小。

恆春西臺地的象群

臺灣雖然現在沒有大象,但根據大量的化石紀錄,臺灣的史前時代其實有許多大象。

臺灣有二個主要的大象化石產地,分別位於臺南市左鎮區的菜寮溪流域以及位於臺灣與澎湖群島之間的澎湖水道海域,這些大象化石顯示,史前時代的臺灣也有大象、猛獁象等。在恆春西臺地的河溝中,也曾發現猛獁象的牙齒,說明牠們也曾生活在恆春西臺地區域,而恆春西臺地以前也因冰河期曾經歷過較為寒冷的氣候型態。

恆春西臺地的鹿

恆春半島過去廣泛分佈著梅花鹿,後因人類活動造成族群萎縮,經復育後野放,族群量回升,但也造成墾丁的農損。除了梅花鹿之外,化石與歷史紀錄皆顯示出以前廣布於此的山羌族群,然而因為人類活動與森林開墾,使得族群量減小。研究指出,在半島上的小族群常因環境變化而消失,需仰賴鄰近的大族群來救援。恆春半島的生物多樣性,就是靠大武山豐富的生態系救援,而道路的開發阻斷了大小族群的交流,以致恆春半島現已不見山羌的蹤影。

恆春西臺地的蟹

恆春半島有著極高的陸蟹多樣性,別名為「陸蟹半島」,全恆春半島截至目前已發現了超過70種陸蟹。然而回推到幾萬年前的恆春半島,化石紀錄中除了陸蟹以外,還有許多棲息於不同水深的蟹種,說明恆春半島以前豐富的棲地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這些蟹多在死亡後被分解,釋放出化學物質,使周圍的岩石更加堅固,因此以結核的形式,保存了蟹的完美形態,許多化石愛好者與化石獵人慕名至此,採集這些保存完好的蟹化石。 

恆春西臺地的鯨豚

在大雨過後的恆春西臺地的河溝中,經常可以撿拾到鯨豚類的肋骨碎塊、脊椎的椎體,甚至是完整的耳骨,且大小各異,說明恆春半島周邊在過去即為鯨豚大量聚集與再訪的地點,且其中包含許多現在並不曾在臺灣周邊海域有記錄的物種。這些骨骼的斷面呈現海綿狀,由於年代上不夠久遠,孔隙尚未被礦物完整填充,因此硬度不高,很輕易便會碎化。化石在剛採集時,因水分充足造成紅棕色的外表,在乾燥之後,便會形成土黃色的外觀。 

鯨生鯨世

本單元將重點介紹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團隊於2022年挖掘出的恆春頭溝鯨魚化石 ,並於現場演示清修與整理化石的工作。並透過五個科學問題:「牠生存在什麼年代? 牠怎麼死亡的? 牠是什麼種類的鯨魚? 牠幾歲了? 為什麼牠會在這裡?」深入探討頭溝鯨的奧秘 。

臺灣的三大化石發現紀錄

臺灣約於六百萬年前誕生,地質年代年輕,因此不像國外古老地塊擁有恐龍或是更古老的化石紀錄,再加上因地殼變動與快速侵蝕,許多臺灣的化石都十分破碎與不完整。

在臺灣歷史上,僅有兩次大型化石挖掘,分別是臺南左鎮的早坂島犀以及澎湖西嶼的潘氏澎湖鱷,而但這兩次挖掘皆非由臺灣科學界自身主導。

巨大的鯨豚墓地

恆春西台地的河溝中,保存著大量的鯨豚化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多年的考察下,除了發現片段的肋骨碎塊、脊椎椎體與耳骨外,更發現了數隻大小不同的鯨豚,其中最大的個體估計超過18公尺長,成為臺灣古生物學紀錄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化石紀錄。
自2022年5月28日發現起,連續近三個月的挖掘,來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與十幾間大專院校及高中的學生參與,完成了臺灣第三次的大型化石挖掘。在挖掘之後,便開始了連續的的清修與化石整理,同時也逐步揭露了該鯨魚化石的諸多科學問題...

臺灣的三大化石發現紀錄

臺灣約於六百萬年前誕生,地質年代年輕,因此不像國外古老地塊擁有恐龍或是更古老的化石紀錄,再加上因地殼變動與快速侵蝕,許多臺灣的化石都十分破碎與不完整。

在臺灣歷史上,僅有兩次大型化石挖掘,分別是臺南左鎮的早坂島犀以及澎湖西嶼的潘氏澎湖鱷,而但這兩次挖掘皆非由臺灣科學界自身主導。

巨大的鯨豚墓地

恆春西台地的河溝中,保存著大量的鯨豚化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在多年的考察下,除了發現片段的肋骨碎塊、脊椎椎體與耳骨外,更發現了數隻大小不同的鯨豚,其中最大的個體估計超過18公尺長,成為臺灣古生物學紀錄以來最大且最完整的化石紀錄。
自2022年5月28日發現起,連續近三個月的挖掘,來自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與十幾間大專院校及高中的學生參與,完成了臺灣第三次的大型化石挖掘。在挖掘之後,便開始了連續的的清修與化石整理,同時也逐步揭露了該鯨魚化石的諸多科學問題...

清修實驗室

清修實驗室照片

  1.化石欸!!!可以養嗎?

2.跟他介紹工具,讓他信任

3.趁他不注意!爆採

4.他會掙扎,一定要安撫包覆

5.帶回新家

6.到家馬上開箱!

7.乖啦,你忍一下

8.ㄊㄚㄉㄚ

新白鯨記

此單元將探討鯨豚與人類文化間的深厚關係 。展覽將回顧日治時期恆春半島南灣作為重要捕鯨基地的歷史,並展示鵝鑾鼻鯨骨鳥居及大板埒等遺址 。同時,也將呈現史前文化器物與相關鯨豚骨骼標本,從史前臺灣的鯨豚、人類社會中鯨魚的多元角色以及捕鯨與史前人行為發展等面向,討論鯨豚與人類社會的關聯 。此外,也將從古史、書籍與神話中發現鯨豚與人類的交流,並透過馬祖亮島、長濱文化及墾丁史前出土遺址,紀載臺灣史前文化如何利用鯨豚資源 。

恆春半島的豐富鯨豚化石紀錄,說明該處在遠古時期便為鯨豚的長聚之地。隨著時間線的推移,在恆春半島或全臺灣的考古或歷史記錄中,也都發現了許多鯨豚出沒的蹤跡,例如古人利用鯨豚骨骼製作成的各種工具,說明臺灣的先民很早便開始使用鯨豚的資源。

尤其在日治時期,位於恆春半島的南灣成為重要的捕鯨基地。日本引進現代捕鯨技術,於臺灣沿海進行捕獵。鵝鑾鼻鯨骨鳥居及大板埒等遺址,是這一時期捕鯨活動的物證。這些活動不僅影響當地經濟,也改變了社會結構與文化。然而,日本人離開後,此產業並未在此延續發展。

日治時期恆春廳的捕鯨相關調查報告書,記載了關於此處迴游的鯨魚種類,以及如何觀察識別,另外也調查了鯨魚的迴游路線、季節、聚集地點等,作為捕鯨作業的預備資料。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首度頒布在臺灣捕鯨的特許令,以及相關的規定和限制。

日治時期大坂埒(南灣)為重要捕鯨基地,當地神社也出現以鯨魚肋骨做成的鳥居。

史前人類、鯨與他們的海洋

史前臺灣的鯨豚

人類文明初期,海洋即為重要資源。從魚貝採集至鯨豚獵捕,逐步發展技術與社會結構。臺灣史前人類自舊石器時代起即仰賴海洋,長濱、亮島及墾丁等文化遺址均顯示以海洋生物為食或製器。鯨魚不僅提供肉脂,骨牙亦具文化與實用性,反映當時人類的協作與環境適應。

人類社會中鯨魚的多元角色

史前時代,鯨魚龐大的身軀為人類提供多樣資源。鯨脂可用於高效燃料、燈油、護膚及藥物。鯨骨、鯨鬚則被製成工具、武器、飾品與建材。如日本繩文時代與北歐遺址曾出土鯨魚骨牙雕刻品,毛利人亦以之製作長斧狀武器Taiaha及Patu。不僅展現當時人類的工藝,也揭示鯨魚在社會中的文化意義。在近代,也有受風濕痛所苦的民眾,透過將自己包埋在鯨魚屍體內的方式來緩解疼痛。

捕鯨與史前人行為發展

此外,捕鯨活動遠不僅是單純的狩獵行為,它需要高度的協調與精確的戰術,這樣的合作模式促進人類對團隊力量的認識與運用,進而推動了社會中集體協作的發展。

鯨影千年 - 
神話、傳說與典籍或是用神鯨與妖精

鯨魚與大海中的其他魚類截然不同,早在1776年林奈的《自然系統》中便指出。牠們有溫暖的心臟、有肺,用乳房哺育幼獸、雄性和雌性在體內完成交配。這些特徵使牠們更像是“遁入海中的獸”,而非單純的海洋生物。牠們巨大的身軀和獨特的生理特徵,使得人類在接觸這些海洋巨獸時,無不感受到一種震撼的力量與敬畏感。鯨魚在許多古老文化中被視為強大的神聖生物,象徵自然的力量與生命的循環。世界各地的神話中將人類和鯨魚接觸的經驗,深刻印記在歷代傳承的神話當中。

明清地理志常見鯨豚記錄,鯨魚又稱海翁、海鰍,常有吞舟、背負草木等誇飾描述。鯨骨被形容巨大如臼、可枕數人。對於鯨魚長相也充滿想像力,古人形容鯨魚噴水如雨、狀若雪花,外形虎口蝦尾,眼長於腹。表皮的礪蠔被描繪成刺棘或粗糙如砂石,其聲似牛鳴,浮出水面狀如牛背。明清時期,臺灣周邊鯨豚目擊事件多集中於臺灣海峽、澎湖及西北部出海口,北達苗栗、噶瑪蘭。廣域上,南至越南,北至東海、渤海灣與日本海皆有紀錄。

明清地理志常見鯨豚。

西非的約魯巴傳說中,鯨魚是深海之神澳洛昆(Olokun)的使者,其巨大身影象徵海洋的深不可測與神秘力量。北歐神話亦有類似主題,如巨型海獸(海蛇耶夢加德)被視為鯨魚化身,象徵自然威懾與終結。歐洲文化中,《聖經》約拿被鯨吞的故事是鯨魚神話重要的一環,也象徵悔改、救贖與對信仰的挑戰。

單元配圖

《諸羅縣志》(周鍾瑄 1717):「海翁,即海鰌,大能吞舟,浮於水面,黑如牛背。」、「海翁魚,大者如山。後壠番社有脊骨一節,高可五、六尺,兩人合抱未滿其圍;不知何時所得也。另有肋骨一段大如斗,諸番以為枕。沈文開云:「其鬚如戟,可作物件」」。  

諸羅縣志

在南島語族的傳說與神話中,鯨魚常扮演著守護的角色。鯨魚被視為神獸,象徵著力量、智慧或保護。在撒奇萊雅族和阿美族的傳說中,鯨魚是解救者,在卑南族的傳說中鯨魚則是重要的圖騰動物,或者代表某些神祇的使者。此外,也有鯨魚作為食物的傳說,突顯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無配圖
馬祖亮島人

距今8000年前,馬祖列島沿海的「亮島人」,製作的連結式魚叉,當地的鯨豚資源自史前時代就很豐富,魚叉可能用來捕捉速度較快的海豚。

馬祖亮島人
長濱文化人

臺灣的史前人類,利用海洋資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距今30000年前「長濱文化人」,居住在東部長濱海岸的岩蔭洞穴中,依海而生。出土遺物中可見其捕捉較大型的魚類像是旗魚、鯊魚等。

長濱文化人
墾丁史前人

墾丁地區史前人群是熱帶海島型生活的代表。從距今4000年前鵝鑾鼻遺址到距今1300年前的龜山遺址,都利用許多海洋資源,食用和製作工具、飾品。
除了東海岸和墾丁,臺灣西海岸史前人群自新石器時代早期,也同樣高度的利用海洋資源,常見捕食沙岸和潟湖環境的水生動物資源。

↓ 圖片來源:
引用自邱鴻霖、李匡悌2024《南岬逆時光》

漁撈場景復原
鐵器時代鯨豚資源

從考古資料來看,鯨豚骨遺留,多出現在距今2000-1800年前的鐵器時代,且骨頭上有切砍痕。由於數量稀少,推測鐵器時代人群應該是取用擱淺鯨豚來利用,包括煉製鯨油、食用鯨肉。
鯨豚類的肋骨骨質緻密,是區別於其他陸地哺乳類動物的特徵之一。
幼年期鯨豚的脊椎,其椎間板未癒合,和椎體是分開的。成年後的鯨豚脊椎,椎間板和椎體已癒合為一體。考古學家藉此可判斷出土鯨豚遺留的成熟度。

鐵器時代鯨豚資源
擱淺鯨豚利用

臺灣史前時代雖出土了大量漁獵工具,但是目前僅少數遺址出土過零星鯨魚遺留,並無具體事證顯示有過系統性捕鯨活動。鯨魚遺留可能是來自擱淺鯨魚,並非主動捕獲。當時的史前人群可能會在岸邊取食鯨肉和煉鯨油使用。

漁撈場景復原

而鯨而後

最後一個單元將從現生鯨豚與海洋環境現況出發,反思人類活動對海洋造成的影響 。展覽將呈現令人難過的鯨豚擱淺記錄,並探討恆春當地環境目前面臨的四大挑戰:核電、風電、光電和垃圾對海洋的衝擊 。透過沉浸式展演,旨在幫助觀眾反思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影響,並提高對海洋保育與生態多樣性的重視 。

光電

大規模光電設施的設置,常需剷除植被、改變地貌,直接破壞原始棲地,壓縮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空間,造成棲地破碎化,不利於物種遷徙與基因交流。尤其在生態敏感地區或農地設置光電板,可能影響特有種生物的生存,甚至改變當地的水文與微氣候。光電板的廢棄物處理亦是一大挑戰,若未妥善規劃,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追求能源轉型的同時,如何在兼顧生態保育的前提下,審慎評估光電設施的選址與管理,避免對恆春半島珍貴的自然環境造成難以逆轉的傷害,走向光電與生態平衡的未來是當前的重要課題。

風電

恆春半島雖具風力發電潛力,但其背後也可能帶來生態的危機。風機設置需開闢道路、整平土地,可能破壞植被、擾動地質,甚至影響動物棲息地,尤其對鳥類及蝙蝠可能造成直接的撞擊死亡風險。風機運轉產生的低頻噪音及葉片旋轉的陰影閃爍,可能干擾野生動物的行為模式與生理機能。有研究指出,風電發出的噪音可能影響鯨豚之間的通訊與溝通。若風機設置於海岸地區,可能改變局部微氣候,影響沿海生態系統。退役風機的拆除與廢棄物處理亦是潛在的環境負擔。在追求綠能的同時,我們需審慎評估風電開發對恆春半島珍貴生態環境的影響,並採取有效的減輕措施。

核電

位於恆春半島的核能發電廠,其潛在危機不容忽視。運轉期間產生的核廢料,其長期儲存與最終處置問題至今未解,可能對環境造成長久的輻射污染風險。一旦發生意外事故,如洩漏或爐心熔毀,將對周邊生態環境與居民健康帶來毀滅性影響,範圍可能擴及整個半島甚至更廣。此外,電廠溫排水排放可能改變附近海域的溫度與鹽度,影響海洋生態系統,對仰賴此海域的漁業與生物多樣性造成衝擊。雖然電廠設有安全措施,但天災如地震或海嘯仍可能構成威脅。核電廠的存在,始終是懸在恆春半島生態與居民頭上的一把劍。

垃圾

恆春半島周邊海域深受海漂垃圾之苦。大量塑膠、漁網等廢棄物隨著海流堆積,不僅破壞海岸景觀,更對海洋生態造成嚴重威脅。海洋生物可能誤食塑膠,導致消化道阻塞、營養不良甚至死亡。廢棄漁網纏繞海洋生物,造成窒息或肢體殘缺。塑膠分解產生的微塑膠進入食物鏈,最終可能影響人類健康。海漂垃圾亦可能附著病原體或外來種,改變海洋生態平衡。長期累積的海漂垃圾不僅影響觀光產業,更損害恆春半島珍貴的海洋資源與生物多樣性,亟需有效管理與減量措施。

沉浸式展演

即便恆春半島面臨諸多挑戰,她仍然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與異彩紛呈的多樣性,未來的恆春半島,需要你我共同愛惜與呵護。期待透過本特展的沉浸式展演,幫助你我反思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影響,並提高海洋保育與生態多樣性的重視。恆春半島在地質上代表了臺灣最初生的模樣,在生態上彰顯了臺灣獨特與豐富的多樣性。期待你我的保育意識,使這片土地生生不息。

  • 指導單位:
    教育部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補助單位: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 協辦單位:
    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
  • 展示時間: 
    2025/06/27 ~ 2026/05/03
  • 展示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四特展室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四特展室指引地圖。這張圖片是一張展示空間的 1F 平面圖,標示出「第四特展室」的位置。地圖上使用 3D 立體建築框架,並包含一些代表展品的圖示,例如恐龍、象骨架、傳統建築模型與其他動物雕塑。標示「第四特展室」的紅色標記包含鯨魚圖示,指示該展間為「第四特展室」的位置。地圖左下角有「西屯路一段」,顯示建築的地理位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