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

展示單元

驚微天
撼動古典物理學的百年之旅

科學的發展,總是充滿驚喜與未預料的轉折。古希臘哲人用哲學思辨探索世界,自牛頓以降,科學家透過數學與觀察建立了精密的物理規律,讓人類得以精確預測自然。然而,每當人們以為已經掌握了宇宙的運行法則,新的發現總會推翻舊有認知,開啟全新的探索旅程。

人類對自然的好奇心從未止息,每個時代都有人挑戰既有框架,尋找更深層的真相。量子科學的誕生,正是這場探索歷程中的一次美麗插曲。這場革命不僅解釋了過去難解的現象,更改變了我們對現實本質的理解,讓世界變得比想像中更加奇妙。 

量子理論探索插圖

01

量子概念的誕生與突破

19 世紀時科學家們深信,他們已建立起一套完整又優雅的物理世界觀,幾乎所有現象都能用古典理論解釋。只剩下些許看似微不足道的「小問題」,等待補上最後的拼圖。然而,這些小難題不僅無法被解決,反而暴露了古典物理的根本侷限,讓科學家開始懷疑:我們對世界的理解,真的正確嗎?

為了解開這些矛盾,科學家提出了許多顛覆性的想法。這些概念一開始只是為了修正舊理論,卻逐漸拼湊出一個完全不同的物理圖景,最終引發了一場科學革命,打開了通往量子世界的大門。 

02

從量子概念到量子力學

量子的概念雖然成功解釋了一些物理難題,但這些想法仍是零散的,彼此之間缺乏統一的架構。當時的科學家還不清楚這些概念背後的深層意義,也沒有完整的數學工具來描述它們。
為了讓量子理論更加嚴謹,科學家開始發展全新的數學方法,將能量量子化、電子行為等概念納入精確的計算框架。隨著這些數學基礎的建立,量子現象不再只是個別的實驗結果,而逐漸拼湊成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

這場理論上的突破,使「量子力學」真正成形,不僅深化了對微觀世界的理解,也讓物理學從古典理論邁向更廣闊的視野。 

03

量子理論引發的哲學論戰

當量子理論逐步成形,科學家們開始面對一個更根本的問題:自然界的運行是確定的,還是充滿隨機性? 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顛覆了傳統物理對精準測量的信念。這讓人不禁思考:量子世界是否真的無法預測,還是我們尚未發現更深層的規律?

這個問題在物理學界掀起激烈討論,科學家們對量子理論的詮釋產生分歧,形成不同的學派。他們試圖用各種方式來驗證自己的觀點,甚至設計了一系列思想實驗來挑戰量子理論的合理性。這場辯論不只是科學上的技術爭議,更關乎我們如何理解現實世界,並推動了後續關鍵實驗的發展。 

普朗克肖像圖

馬克斯·普朗克

普朗克量子化

普朗克創立量子理論,同時在動盪時代捍衛科學與人文價值,為猶太學者請命,支持愛因斯坦。

普朗克1900提出量子理論,52歲

愛因斯坦肖像圖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光量子 

愛因斯坦是因為光電效應的研究,於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非因為他的相對論。這項突破幫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光的量子特性。

波耳肖像圖

尼爾斯·波耳

波耳氫原子模型

1913 年,波耳受量子概念啟發,提出電子只能停留在特定的「能量樓層」,並在跳躍時釋放特定顏色的光,成功解釋了氫原子光譜。這個模型首次顯示,電子的行為受到量子規則的限制,這也是量子概念首次應用於原子結構的嘗試,為理解微觀世界開啟了新視野。 

德布羅意肖像圖

路易·德布羅意

德布羅意物質波

1924年,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認為擁有質量的粒子不只是「小球」,而是同時擁有波的性質。這個想法顛覆了傳統對波與粒子的區分,也為量子力學奠定了關鍵基礎。後來的電子繞射實驗證實了這一理論,使物質波的概念成為量子科學的重要拼圖。

維爾納‧海森堡。

維爾納·海森堡

海森堡不確定性 

1927年,海森堡提出「不確定性原理」,指出測量得越精確,另一項就越模糊。這個發現顛覆了人們對測量的理解,也成為量子力學的重要基石。,也埋下了日後物理學家們激烈辯論的種子,讓科學界逐漸分裂成兩大對立陣營。

埃爾溫·薛丁格

埃爾溫·薛丁格

薛丁格波動方程式 

受到德布羅意物質波的啟發,薛丁格於1926年提出一種新的數學方式,來描述電子的波動行為。他所發展的波動方程式,能計算出電子最可能出現的位置分布,就像畫出一張「機率雲圖」。這種數學方式改變了對原子結構的理解,讓量子力學邁入新的階段。

 Schrödinger's cat 

薛丁格貓

薛丁格的貓:死的還是活的?

薛丁格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思想實驗,目的是突顯量子力學的奇怪之處。將一隻貓關在一個以鋼鐵密閉的箱子中,並放置以下裝置(此裝置必須防止貓直接干擾):一個蓋革計數器中有極微量的放射性物質,其數量小到在一小時內可能只會有一個原子衰變,也有同等的機率完全沒有衰變;若有衰變發生,計數器就會放電,使得繼電器釋放一支小錘子,並擊破一個裝有氰化氫的小瓶。若這整個系統被置放一小時而未受干擾,人們會說: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沒有原子衰變,那麼貓還是活著。整個系統的波函數(ψ函數)會以某種形式同時包含「貓是活的」與「貓是死的」兩種狀態(請原諒這種說法),並以相等的比重混合或重疊。

這類情境的典型特徵在於:原本只存在於原子尺度的不確定性被轉化為宏觀尺度的不確定性,而這樣的宏觀不確定性又可以透過直接觀察來解決。這阻止我們太過天真地接受一個「模糊模型」作為對現實的描述。這樣的模型本身並不包含任何不清楚或自相矛盾之處——模糊不清的照片與雲霧籠罩的快照兩者之間是有差別的。 

不以微然
量子現象的奇幻國度

我們的直覺源於日常經驗,但當視野深入微觀世界時,一切卻顯得陌生而神奇。在那裡,粒子如波般模糊難測,同時處於多種可能狀態,甚至能穿越看似不可能的障礙;相距遙遠的粒子彼此糾纏,如同瞬間互動;而觀察本身更會改變世界的真實樣貌,使其無法精確預測。
這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提醒我們必須謙虛地重新審視自己的認知與常識。本章將引領你深入量子世界的奇特景觀,體驗科學與哲學交織的美妙衝擊,感受宇宙的真實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豐富而精彩。 

量子理論探索插圖

01

量子干涉―波動與粒子的模糊界線

量子干涉證明了粒子的波動性,當電子等粒子通過雙縫時,它們像波動一樣相互干涉,形成特定的條紋圖案。這一現象挑戰了古典物理對粒子的理解,也為未來的量子計算與精密測量技術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02

量子疊加態―電子真的可以同時在兩個地方嗎?

在量子世界中,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種可能的狀態,這種現象叫做「疊加」。例如,電子可能同時在多個位置,或者處於不同能量狀態中。只有當我們進行測量時,電子的狀態才會固定成其中一個可能性。這種「一切皆有可能」的特性讓人類重新思考世界的本質,並成為量子力學的重要特徵。

03

量子糾纏―跨越時空的神秘聯繫

量子糾纏是一種超越時空的聯繫,當兩個粒子處於糾纏態時,無論相距多遠,只要對其中一個進行測量,另一個的狀態也會瞬間確定。這種現象挑戰了傳統物理學對局部性的理解,並成為量子通訊和量子加密技術的核心基礎。

04

不確定性原理―測不準的世界

在古典物理中,我們可以同時確定物體的位置和速度,但在量子力學中,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告訴我們,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無法同時被精確測量。這種測不準的特性不僅影響了我們對微觀世界的理解,也成為了量子技術發展的重要基石。 

05

穿隧效應―翻越障礙的量子粒子

穿隧效應顯示,微觀粒子可以「穿越」能量障壁,即使其能量不足以克服障礙。在現代科技中,這一現象被應用於半導體元件,如隧道二極體與掃描式穿隧顯微鏡,使得微觀世界的量子效應在技術上得以發揮作用。其實,我們每天都受惠於穿隧效應,卻可能沒有察覺。例如,太陽能量的來源——核融合反應,正是透過量子穿隧才能在現在的「低溫」下實現的。 

微所欲為
量子科技的日常與遠景

當你使用手機導航、數位相機、醫院的MRI掃描時,可能沒意識到,這些技術都依賴量子物理的原理。現今的科技,如半導體、雷射、超導材料,都是從量子科學的發現中誕生的。

雖然我們看不見電子如何在量子能階間跳躍,也無法直接感知量子疊加、干涉或糾纏,但這些效應正在重塑我們的世界。量子疊加讓量子電腦一次處理龐大資訊,超越傳統計算能力;量子糾纏帶來更安全的量子加密通訊,保障資訊安全;量子穿隧現象支撐著半導體與超導技術,讓電子產品更高效。

未來,量子科技將突破更多極限,從醫療診斷、精密感測到計算能力的飛躍,帶來全新的可能性。當量子革命來臨,你準備好迎接了嗎? 

量子理論探索插圖

01

量子科技的具體應用

你每天使用的手機、電腦、智慧裝置,都離不開量子科技的奠基——半導體晶片。這些晶片內部的電晶體運作,正是建立在電子只能存在於特定「能階」上的量子規律。量子力學不僅使數位世界成真,也照亮了生活的每個角落。LED與雷射源自「能階躍遷」的原理,讓我們擁有節能光源與高速通訊。醫學領域更因超導現象而誕生MRI,能精確描繪人體內部樣貌。地球科學也因「超導重力儀」而能即時監測火山活動,守護家園安全。科學家透過量子顯微技術,甚至能窺見原子排列的奧祕,開啟全新材料研究的可能。這些看似日常的科技成果,其實都源自百年前對微觀世界的好奇與突破,讓量子效應從不可思議的理論,轉化為你我生活中的關鍵力量。

02

量子科技的明日願景

下一世代的運算革命-從0與1 到無限可能的量子位元
量子電腦使用「量子位元」運算,能同時處於多種狀態,不再受限於傳統電腦的0與1。

這種疊加特性讓它能同時處理大量資訊,大幅提升運算效率。量子通訊與加密則利用「一旦觀測就改變狀態」的原理,能偵測是否遭到監聽,確保資訊傳遞的高度安全性。

03

量子時代的臺灣角色

量子科技正引領全球技術革命,臺灣憑藉強大的半導體產業基礎,有望在此領域發展全球領先的技術解決方案。

國科會將量子科技列為八大前瞻科研平臺之一,自2021年起攜手中央研究院與經濟部,整合產官學研資源,成立量子國家隊,提升我國量子科技實力。目標包括建構具解題能力的量子運算系統、可信賴的量子通訊系統,並培育人才及推動產業應用。透過產業鏈的戰略布局,臺灣將在全球科技創新版圖中占據關鍵地位,推動未來經濟成長。 

數位文明的基石
從量子效應到半導體晶片

你每天用的手機、電腦或智慧手錶之所以能運作,靠的是內部的半導體晶片。晶片裡面的電晶體就像微小的開關,負責控制電流、處理資訊。這些開關的核心原理來自量子力學中「能階」的概念:電子只會出現在特定的能量層,而不是隨意流動。正因為這種特性,晶片才可以穩定又高速地傳輸資訊。今天,從手機、電腦到汽車都離不開這些微小的量子開關,我們的數位世界因量子概念而成真。

光科技的量子突破
LED與雷射背後的原理

從油畫裡昏黃的街頭煤氣燈,到今天明亮又省電的LED汽車大燈,人類追求光的腳步從未停歇。LED之所以能夠如此高效節能,秘密就藏在量子力學裡的「能階躍遷」現象。而現代快速的網路通訊,更離不開雷射技術。雷射的原理早在1917年就被愛因斯坦提出,直到20世紀中期才真正實現,成為人類傳遞資訊的重要工具。這些無處不在的量子技術,早已悄悄點亮我們的日常生活。

生醫奇蹟
磁振造影的量子視角

在醫院裡,我們可以利用磁振造影儀(MRI)清楚看到身體裡的組織和器官,這是因為它使用了超強的磁場來觀測人體內部的結構。MRI之所以能產生這麼強大的磁場,是因為它運用了量子世界中的「超導磁鐵」:在極低溫的環境下,有些材料會完全沒有電阻,讓電流毫無阻礙地流動,產生穩定而強大的磁場。MRI因此能夠精準地呈現大腦活動、診斷疾病,甚至幫助醫生了解人體的奧秘。

預測地球脈動
超導重力儀的精密科學從量子效應

當岩漿在火山底下移動時,地表的重力會產生細微的變化,而超導重力儀能敏銳地偵測這些極小的變化。它利用超導材料產生磁懸浮,讓金屬球穩定漂浮,可偵測極細微的重力變化。透過這項量子技術,科學家能即時監測火山內部活動,大屯火山也曾經設置此裝置,守護北臺灣的安全。

原子世界的探索者
量子效應驅動的顯微技術

人類看不到微觀世界的細節,但透過原子力顯微鏡與掃描穿隧顯微鏡,科學家可以清楚地看見物質表面的每個原子。原子力顯微鏡利用原子間極微小的作用力(如凡德瓦力)進行觀察,而這些力的形成與量子世界中電子雲的分布密切相關。而掃描穿隧顯微鏡則利用電子「量子穿隧」的特性,掃描並呈現原子級的表面結構。這些技術不僅幫助人類設計更精密的半導體晶片,也大大推動了材料科學的進步。

微觀之後,餘韻未盡

如果有機會回到1927年的索爾維會議,親臨那場科學與哲學的巔峰交鋒,你會選擇支持誰?
你或許會如愛因斯坦般堅信,這宇宙背後必有一套待解之規則,不確定性的知識疆界將被突破,人類必能拾獲完整理解宇宙的鑰匙。或者,你也許會認同波耳的觀點,認為我們的世界本質上就是無法完全確定的;每個粒子、每次測量,都是一場充滿無限可能的冒險,正因這種不確定性,世界才得以擁有無窮的變化與美麗。
無論你選擇了誰,或許我們真正該理解的是:人類所認知的日常經驗,並非宇宙終極的真相。我們所熟悉的宏觀世界,或許才是廣袤時空中的獨特一隅。探索量子世界的旅程提醒我們,真正的科學精神不在於固守現有常識,而在於保持好奇與開放,勇於挑戰直覺,邁向未知。

這段旅程沒有終點,未來仍充滿驚奇與可能,等待每一位探索者前來續寫。

  • 指導單位: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教育部
  • 主辦單位:
    台灣物理學會、物理研究推動中心、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協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關鍵議題研究中心、量子系統推動小組、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前沿量子科技研究中心、國立中央大學物理學系
  •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台積電文教基金會
  • 展示時間: 
    2025/06/14 ~ 2026/04/14
  • 展示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二特展室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第二特展室指引地圖。這張圖片是一張展示空間的 1F 平面圖,標示出「第二特展室」的位置。地圖上使用 3D 立體建築框架,並包含一些代表展品的圖示,例如恐龍、象骨架、傳統建築模型與其他動物雕塑。標示「第二特展室」的紅色標記包含一個薛丁格的貓圖示,指示該展間為「第二特展室」的位置。地圖左下角有「西屯路一段」,顯示建築的地理位置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