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龍(Tyrannosaurus)是晚白堊世分布在北美洲的大型肉食性恐龍,纖細的前肢是牠最明顯的特徵。暴龍具有強壯的下顎和鋒利的牙齒,可以用來撕裂食物。然而科學家對暴龍的飲食習慣持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牠是典型掠食者,有人則主張牠是食腐動物。
伶盜龍(Velociraptor)生活於白堊紀的東亞一帶,牠們的實際的體型跟火雞差不多,與電影中的形象相差甚遠。儘管個頭不大,尖銳的鋸齒、嚇人的長爪和適合奔跑後肢仍使牠們具有十足的危險性。在這個畫面中,集體行動的伶盜龍們正在聯合攻擊一隻青島龍。
圓頂龍(Camarasaurus)的體長達18公尺,體重超過20公噸。牠們是生活在北美洲的典型蜥腳類恐龍,具有長長的脖子和尾巴,以及粗壯的四肢。牙齒強壯的外形和表面粗糙的磨痕,顯示牠們能吃下較堅硬的食物,因此不會與同為蜥腳類但吃嫩葉的梁龍發生搶食的狀況。
竊蛋龍類(Oviraptoridae)是一群生活於白堊紀的獸腳類恐龍,目前牠們的蛋可以說是全世界分布最廣與發現最多的一類,甚至在許多蛋中發現了牠們的胚胎。得力於這些豐富的化石紀錄,古生物學家得以重建牠們的蛋巢形態、孵蛋行為、孵化與生長模式。
三角龍(Triceratops)生活在七千萬年前的北美洲,體長9公尺左右。牠們具有大大的頭和醒目的頭飾,宛如白堊紀的超大犀牛。古生物學家推測牠們類似現代的大型草食動物,會利用犄角進行打鬥的行為。此外,頭部向後突出的頭盾,能保護牠們的頸部不受掠食者的攻擊。
包頭龍(Euoplocephalus)屬於甲龍家族的一員,寬厚且渾身武裝的外形使得牠們被譽為「恐龍界的坦克車」。牠們的體重能達到2公噸,背上具有帶著尖刺的堅硬骨板,尾巴則具有醒目的槌狀構造,這令與牠們纏鬥的掠食者沒有一刻能放鬆警惕。
720度全景極致體驗!切身體驗全方位探索,給您最深入、最多角度的探索感受!這不僅是一場旅程,更是一場身臨其境的全方位冒險!
more→
more →
當你靠近時,騷包龍就會以戲謔而又充滿哲理的口吻並伴隨著輕蔑的眼神說著:「你們老是喜歡談論我們滅絕的事,其實我們還真風光過1億5千萬年,而你們呢?才不過短短的2百萬年,就已經忙著破壞自己的生存環境了。」
迷惑龍(Apatosaurus),體長約21公尺,重達3噸,屬大型蜥腳類恐龍,根據其似樁的牙齒,古生物學家推斷牠是溫馴的植食動物。牠可能像現今的長頸鹿一樣,抬高頸部啃食高處的嫩枝。
異齒龍(Dimetrodon)雖然名稱內有龍,但牠們不是恐龍,親緣上其實和我們人類較為接近、是同屬於合弓類下的成員喔!牠們背部的棘帆是牠們明顯的特徵,其主要功能可能用於調節體溫。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 網站之部分素材採用Microsoft Bing AI影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