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獸面紋卣
商代(距今3500年) 高31cm,口徑7.2cm 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1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卣(ㄧㄡˇ)是盛酒器,用來盛放祭祀用的香酒,頂上帶提梁。這件商代早期的卣,腹部有兩個大眼睛的獸面饕餮紋裝飾,饕餮(ㄊㄠ ㄊㄧㄝヽ)據說是一種有頭﹅沒有身體的怪獸,非常貪吃,所以我們把貪吃的人叫做”老饕”。這是目前已發現的青銅卣中,年代最早的一件,這樣的器型有些學者認為應該稱壺。
北子青銅鼎
西周(距今3000年) 高20cm、口徑17.8cm 1961年江陵縣萬城北門外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北子青銅甗
西周(距今3000年) 高36.5cm,口徑22.3cm,重3.95kg 1961年江陵萬城北門外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甗(ㄧㄢˇ)是炊食器,相當於現在的蒸鍋。器身分成上下兩層,上層是甑,下層是鬲,中間以帶穿孔的“箅”(ㄅㄧˋ)分隔。鬲盛水,甑放食物,生火煮水,可蒸熟食物。這件青銅甗的頸部,有一圈像繩子的紋飾,鬲足上有獸面紋,甗內的箅上有3個十字形的氣孔,甑的內壁上有4字銘文北子這件青銅甗也是北子製作的祭祀用具︒
青銅象尊
西周(距今3000年) 高29.4cm,長29.0cm,重3kg 1973年黃岡呂王城外豐衣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青銅象首龍紋方甗
春秋早期(距今2700年) 高52cm,口長36cm,重16.15kg 1966年京山蘇家壟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春秋時代,幾乎所有的甗,都是甑、鬲分體。這件方甗,甑底有榫圈,可套入鬲口;四蹄足。甑底有24個長條箅孔。甑身飾象首龍紋與竊曲紋,鬲腹壁上有八個目紋。甗專用以蒸炊,鬲盛水,甑置食物,下舉火煮水,以蒸汽蒸炊食物,作用同於現在的蒸鍋。
鄧公孫青銅鼎
春秋早期(距今2700-2500年) 高22.8cm,口徑26.3cm,重4.82kg 2001年襄陽王坡1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金銀青銅樽
戰國(距今2500-2200年) 高17.5cm,口徑24.8cm,重4.4kg。 1987年包山二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錯金銀又稱金銀錯,是將金銀絲、片,嵌在金屬器物表面預留的凹槽內,再打磨平滑,形成文字或紋飾圖案的工藝。錯金銀技術出現在春秋,還比較粗糙,到戰國就很精細了。這件樽是盛酒器,通體裝飾錯金銀圖案。蓋面和腹壁飾蟠龍紋;蓋緣和底部飾勾連雲紋,器表看來華麗精緻,器內髹有紅漆。
青銅圓鑒壺
青銅鑲嵌幾何雲紋敦
戰國(距今2500-2200年) 通高26.2 口徑21.2 耳距26釐米 2002年棗陽九連墩1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敦(ㄉㄨㄟˋ)是盛飯食的器皿,器身分為器、蓋兩部分,上下相扣合成球形。這件敦的器、蓋形狀相同,各有雙環耳,三獸鈕。蓋緣有三個獸面銜扣,外表飾幾何雲紋,但紋內的鑲嵌物已經脫落。
青銅豆
戰國(距今2500-2200年) 高32.8cm,口徑18.4cm,重6.8kg 2002年棗陽九連墩2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吳王夫差矛
春秋晚期(距今2700-2500年) 長29.5釐米 1983年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品
1983年,在湖北江陵馬山5號墓中出土了一件青銅矛兵器。矛身與劍身相似而較短,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後端各鑄一獸頭。骹中空。骹口扁圓,口沿內凹。矛體滿飾菱形幾何暗紋。有兩行8字錯金銘文:“吳王夫差自作用鈼。鈼為矛屬刺兵器,據專家考證夫差矛對研究楚史、探討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關係及當時的鑄造工藝、古文字等,都提供了珍貴的新資料。
作旅簋
西周晚期(距今2900-2800年) 高17.3cm,長34.5cm 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品
青銅人面
商代晚期(距今3400-3100年) 高25.3cm,寬23.4cm 河南安陽殷墟出土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品
這件青銅人面出土於河南安陽西北岡1400號商王大墓,形象十分寫實,頂部有一個環可以懸掛。人面眼睛、耳朵、鼻子的背面接了六根小管,可知並不是面具,但用途不詳。
引作文父丁鼎
商代後期至西周早期(距今3400-3000年) 高75.9cm,口徑54.5cm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