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蟑螂白蟻本一家
生態與形態看似獨特的白蟻,很可能是由一群木居性的蟑螂演化而來。
火蟻甄嬛傳
入侵紅火蟻有單蟻后和多蟻后兩種社會型,多蟻后型比單蟻后型更具入侵特性。
紅火蟻DNA指紋
入侵紅火蟻是為害嚴重的入侵物種,利用各地族群的遺傳特徵建立其DNA指紋資料庫,將可追蹤入侵紅火蟻的來源。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不同社會型的入侵紅火蟻彼此不相容,若能找到改變蟻后社會型氣味的方法,便能誘發職蟻攻擊自己的蟻后,從而瓦解其巢。
不少民眾家中同時有蟑螂和白蟻,兩者不論在外觀和習性上都差異很大。但是分子譜系顯示白蟻很可能是從一群木居蟑螂演化而來。這些蟑螂首先獲得了腸道共生鞭毛蟲而能消化木質纖維,並且在朽木中築巢群居,但是沒有生殖的分工,且維持一生一胎的繁殖方式,而白蟻則演化出世代重疊、生殖分工、且一生多胎的型式。
入侵紅火蟻原產於南美洲,但在廿世紀隨著人類活動而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被視為嚴重的入侵害蟲。臺灣在2003發現入侵紅火蟻,來源不明。2010年臺灣大學的團隊與國際團隊合作,以各地紅火蟻族群的遺傳特徵建立了DNA指紋資料庫,能快速找出紅火蟻的來源,以利各國制定政策盡量隔絕入侵源。
此研究也發現包含臺灣在內的近期入侵紅火蟻事件,源頭都來自美國,而在美國的入侵紅火蟻也已經跟他們南美的祖先有顯著的遺傳差異和生態特性,更有利於其擴張。
入侵紅火蟻有單蟻后和多蟻后兩種社會型,單蟻后型的蟻后飛翔和生殖能力強,喜歡在空曠的干擾地建巢,但只能產生也是單蟻后的後代,而且各巢之間彼此不容,屬單打獨鬥型,因此不易立足且較難壯大;多蟻后型的蟻后的飛行和生殖能力較差,交配後多半加入親巢或附近的社群,各巢之間血緣關係高,相容性也高,屬於團隊戰鬥型,能壯大已經立足的蟻巢並擴張領域,會消滅原生螞蟻甚至之前立足的單蟻后紅火蟻巢;多蟻后型的蟻后能產生兩種社會型的後代,單蟻后的後代會離巢建立新巢。這些特性使多蟻后的族群有更強大的入侵能力和破壞性。
2013年中央研究院和國際團隊合作,發現入侵紅火蟻有一段六百多個基因聯鎖在一起的超級基因,位於一對染色體上,被稱為社群染色體,功能近似於性染色體,而單蟻后或多蟻后便是由這兩種染色體的組合來決定—SB/SB是單蟻后型,SB/Sb為多蟻后型。單蟻后和多蟻后社群之間有明顯的氣味區隔,若將多蟻后型的蟻后放入單蟻后型的巢則會被其職蟻殺死,而多蟻后的社群也只接受多蟻后類型的個體,而會殺死單蟻后型的蟻后。未來若能發現控制氣味的基因,或許就可能找出改變蟻后的氣味的方法,使得入侵紅火蟻窩裡反,讓職蟻攻擊自己的蟻后而瓦解整個社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