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展示帶您探索地球內部的珍貴寶藏—礦物,從起源演化、形成環境、結構色澤,到其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連結。
展示分為八大單元,首先揭示「礦物演化」如何與地球歷史交織,接著從「礦物無所不在」了解其形成環境,再以科學基礎認識「晶體對稱之美」與「晶體色澤之美」。「臺灣寶藏」單元展示本地的重要礦產如北投石、閃玉、自然金等,也敘說礦區的故事,而「世界礦區」則介紹來自印度、巴西等地的珍稀礦物與壯觀晶洞。「礦物世界」單元帶領觀眾走進多樣的礦物宇宙,最後「礦物與生活」讓我們了解礦物在科技與日常中重要的無形角色。本展覽透過豐富的標本與圖文互動展示,讓大小觀眾深入了解這些形形色色且深具價值的大自然結晶。
隕石一般可依組成分為石隕石、鐵隕石、石鐵質隕石三大類,而石隕石可依組成物結構,分為球粒隕石(Chondrite)和非球粒隕石(Achondrite)。其中球粒隕石是由太陽星雲中原始雲塵直接因高溫形成微滴,未經過分異作用即冷凝而形成的,因具有毫米等級大小的球粒結構而得名。本件Allende 碳質球粒隕石(Allende Carbonaceous chondrite ) 乃是最接近原始太陽系的組成物質,也是瞭解早期太陽系演化最重要的一種隕石。
石鐵質隕石是經過分異作用後,同時具有矽酸鹽礦物和鐵–鎳金屬組成,科學家們認為這類隕石係形成於母體行星核–幔邊界。本件標本為Esquel 橄欖隕鐵(Esquel Pallasite),其矽酸鹽礦物主要為橄欖石。
鐵質隕石主要由鐵-鎳金屬組成,鎳含量通常介於 5-20 wt.%,科學家們一般認為,這類隕石是形成於母體行星核部區域。因有鐵紋石(kamacite)和鎳紋石(taenite)兩種礦物共生,經 2%濃硝酸的酒精溶液腐蝕拋光表面,呈現許多交錯條紋的結構,稱之為「維斯臺登圖像(Widmanstätten pattern)」。
阿波羅11號將第一批岩石標本從月球帶回地球,太空人總共收集了21.6公斤的地質材料,包括50塊岩石以及細粒月球風化層(或稱「土壤」)樣本,本件標本為這批岩樣中的一小部份。美國於1969年捐贈給中華民國並存放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94年交由本館作永久典藏。
帶狀鐵礦是地球早期大氣層開始出現氧氣的證據。地表沒有氧氣的時候,鐵以還原態的二價鐵溶於海水中。當藍綠菌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後,還原鐵和氧氣結合,形成細小的氧化鐵顆粒,沉積在海床上。由於季節性因素,形成了條帶狀。
箭石(Belemnitida)被乳白至淡藍色的蛋白石所置換。
矽化木乃是樹幹遭迅速掩埋後,其木質部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矽置換並形成瑪瑙或玉髓的木化石。本件標本為矽化木之橫切面,經切磨、拋光而成,直徑長達113公分,係產自知名的美國亞歷桑納州的石化森林(Petrified Forest)。在礦物組成上,除局部為顯晶質石英外,多數是七彩顏色的瑪瑙。
黃鐵礦為自然界分佈最廣的一種硫化礦物,它可在各種地質環境裡生成,尤其是在熱液環境常大量聚集。晶體的形態種類很多,其中以立方體和五邊十二面體較為常見。本件黃鐵礦呈銅黃色,具金屬光澤,碩大的立方晶體,晶體與晶體間呈貫穿生長。
輝銻礦為一種重要的含銻礦物,主要產於低溫熱液礦床、溫泉的沉積物和火山的凝華物之內。本件標本呈鉛灰色,具金屬光澤,稜柱狀的晶體,晶簇呈放射狀,底部基質為石灰岩。
本件由螢石、閃鋅礦和重晶石三種礦物相伴共生。上端的螢石具立方體晶形,晶面上有許多紫色小斑點,螢石在紫外線長波段照射下,會發出紫色螢光。中間黑色的礦物為閃鋅礦;下端乳白色的則是重晶石,它是一種最常見的含鋇礦物,為鋇的重要來源。
砷鉛礦產在含鉛礦床的氧化帶中,屬於次生礦物的一種。本件標本具橙黃色、樹脂光澤,集合體呈球狀或葡萄狀型態產出,比重高達7.28。
磷氯鉛礦主要產於鉛礦床的氧化帶中,它是由地表水所含的磷酸與含鉛礦物相互作用的產物,為一種次生的含鉛礦物。本件標本具亮麗的淺綠色、樹脂光澤,晶體呈圓桶狀聚集,因富含鉛,比重達7.04。
方鉛礦是相當普遍的一種硫化礦物,產狀相當多,其中以中、低溫熱液作用為主,是提煉鉛的最重要礦物。本件標本呈鉛灰色、碩大的立方晶體,基底的伴生礦物主要是石英和黃鐵礦。
在自然界中螢石的晶體時常可見,通常在高溫下所形成者,多呈八面體;低溫下形成者,多呈立方體。在顏色上,經常以紫、綠、藍或黃色居多,若由非常純的鈣和氟所組成,會呈無色且透明,但並不常見。本件標本具罕見之無色、透明、立方體結晶,在紫外線長波段照射下,會發出紫色螢光。
膏常大規模形成於內海或鹽湖相沈積岩中,並與岩鹽、硬石膏等礦物相伴共生。石膏的雙晶十分普遍,若以{100}為雙晶面者,稱為燕尾雙晶。而石膏的亞種也很多,結晶良好而透明者,稱之為透石膏(Selenite)。本件透石膏具有燕尾雙晶群,為本館典藏珍品。
瑪瑙乃是一種具有同心縞狀或平行條帶狀結構的玉髓(Chalcedony),其環帶狀結構代表富含二氧化矽的熱水在晶洞內沿著洞壁由外而內多次沈澱的結果。天然產的瑪瑙色彩豐富,顏色美麗者,可作為飾品用。本件標本彎曲帶狀特徵明顯,其間空隙有一些水晶伴隨生長。
自然界多數石英是在573℃以下結晶,稱為α石英或低溫石英,晶體由六方柱和菱面體組合而成,並以長柱狀居多。如果是在573℃到870℃環境下結晶者,晶體是由兩組菱面體聚合而成,稱之為β石英或高溫石英。本件標本具有六方錐狀晶體,因內含鈣鐵輝石而呈淺綠色,而在大晶體表面或晶體間可見較小六方雙錐晶體,研判是在高溫環境下所形成的。
石英是地表分佈最廣的一種礦物,在岩石中常以集合體型態產出,但在裂隙或孔洞中亦可發現呈透明的柱狀晶體,稱之為水晶。本件水晶標本產自巴西,呈透明無色到乳白色,總重達160公斤,其中最大的柱狀晶體,長約61公分。
本件大型螢光標本重達1700公斤,主要由淡褐色矽鋅礦、白色方解石,以及黑色鋅鐵尖晶石所組成。在紫外線短波段照射下,矽鋅礦會發出鮮豔的綠色螢光,方解石發出紫紅色螢光,而黑色粒狀的鋅鐵尖晶石則不具螢光特性。
螢光礦物受到紫外線或X光射線等高能量光源照射時,會發出肉眼看得見的色光,稱之為「螢光」。而「磷光」是將光源移除後,還能持續數十秒甚至數小時之久,所以夜明珠在黑暗處能持續發出許久的色光,乃是一種磷光。本件經琢磨過的乳白至淺綠色方解石球體具有磷光特性,在紫外線短波段照射下,發出藍至紫色的螢光、當光源移除後,發光現象仍能持續一段時間。
本件標本產自美國科羅拉多州Sweet Home礦區,是世界知名的菱錳礦產地。鮮豔的酒紅顏色,具有菱面體晶形和玻璃光澤,白色細小柱狀共生礦物為水晶。菱錳礦除可提煉錳外,亦可作為飾品之用。
質純的石英是無色,但因含有少量的其他金屬元素或經輻射照射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在南美玻利維亞產出紫色與黃色雙色並存的紫黃晶,但是類似本件標本在同一晶洞不同區塊分別出現紫水晶和黃水晶的現象,並不多見。
螢石在自然界經常以紫、綠、藍或黃色居多,透明無色或灰色則較為少見。本件標本清楚顯示二期的生長世代而顯得它的珍貴,第一世代呈綠色,具菱形十二面體晶形;第二世代呈灰色,具立方體晶形。
礦物的內含物可能是固態晶體或液包體,甚至是氣態的形式存在。這些內含物有些是礦物結晶時混入的雜質,有些是與礦物之間存在著共生的關係。雖然多數內含物的晶體很小,但往往會影響到礦物的顏色。本件係在俄羅斯Primorsky Kray地區發現的石英,因內含赤鐵礦而呈現亮麗高雅的橘色。
北投石係以臺灣地名命名之特殊性礦物,具有放射性,為硫酸鋇與硫酸鉛的化合物,屬於極罕見的礦物。北投地熱谷溫泉至地熱谷口以下一百公尺至三、四百公尺之河床,即為北投石之主要分布地帶。
自然金為黃金的最主要來源,在臺灣地區,九份-金瓜石一帶是自然金重要的分布區域,過去黃金產量曾高居遠東之冠,為世界重要產金礦區之一。黃金多用於裝飾品及電器工業,而在國際市場上係以黃金來代表貨幣價值。
金瓜石礦區於 1905年發現硫砷銅礦,次年便開始生產銅,其後產量逐年增加,臺金公司並在 1981年興建「禮樂煉銅廠」,年產電解銅達 5萬公噸。後來因國際銅價持續下跌,於 1987年結束營業。硫砷銅礦為金瓜石礦區銅礦來源,本件為現存最大的標本。
閃玉又稱「軟玉」,主要分布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的荖腦山一帶,因此,又稱為「豐田玉」。臺灣閃玉呈暗綠色至黃綠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因內含鉻鐵礦,外觀呈現黑色小斑點。摩氏硬度6.0-6.5,比重為2.9-3.1。本件大型石板清楚顯示閃玉與斜黝簾石岩、透輝石岩、蛇紋岩之間的接觸關係,實為難得的珍貴標本。
臺灣閃玉可分為普通閃玉、貓眼閃玉、蠟光閃玉三種,普通閃玉透明度中等,具有玻璃光澤,是最常見的閃玉種類;蠟光閃玉顏色呈灰藍色,透明度較差,具有蠟狀光澤;貓眼閃玉內部的細長纖維常呈平行排列,經打磨成圓凸面並在光線照射下,會產生貓眼現象。本件大型標本在普通閃玉內同時出現條帶中央的蠟光閃玉,以及條帶外側薄層的貓眼閃玉三種,又稱為龍紋玉或龍紋閃玉。
白色、玻璃光澤、呈放射狀外形,與黑色葡萄狀菱鐵礦在玄武岩孔洞中沈澱,結晶。
碩大、清透、無暇的寶石級紫水晶簇,產於巴西南部白堊紀早期噴發的玄武岩晶洞內,晶洞呈心形之外形,重達1598公斤,堪稱箇中極品。晶洞內的礦物先從與玄武岩接觸的底層到晶洞中央依序結晶出來,其先後順序為暗綠色綠鱗石薄層、隱晶質玉髓或帶狀瑪瑙層、透明至乳白色石英、紫水晶,方解石是在最晚期才形成。
巨型鐘乳狀水晶晶洞,鐘乳狀柱體斷面的中央為早期形成的瑪瑙,外圍為晚期晶出的白色水晶,清楚顯示從隱晶質到顯晶質的變化,水晶的菱面體尖端還含有許多羽毛狀的針鐵礦內含物。
魚眼石為一種後火山作用的次生礦物,主要產在玄武岩的孔洞中。本件大型標本產自印度半島的德干玄武岩區,主要由魚眼石和輝沸石(Stilbite)所組成。翠綠色的魚眼石,短柱狀晶體呈半球狀聚集,柱面具玻璃光澤,而淺褐色的共生礦物是輝沸石。
水矽釩鈣石為一種稀有礦物,通常產於玄武岩孔洞或凝灰岩的裂隙中,常與沸石類礦物和方解石共生。本件標本產自印度,呈藍色玫瑰晶簇狀聚集,底部的白色礦物為方解石。
自然金為黃金的主要來源,它具有極佳的延展性,是熱和電的良好導體,同時對鏽蝕和其它化學變化的抵抗力極強,不氧化,也不容易失去光澤,因而廣泛被應用在貨幣、首飾、電鍍等方面。本件標本呈金黃顏色,顯示純度極高,樹枝狀的外形,並與白色石英共生,為本館典藏的珍品。
自然銀為銀的來源之一,由於銀的導電性、導熱性及延展性極佳,常作為貨幣、貴重的裝飾品、照相材料等用途。本件標本呈銀白色,長17.5公分的片狀外形,巨大且罕見。
石膏常大規模形成於內海或鹽湖相沈積岩中,並與岩鹽、硬石膏等礦物相伴共生。石膏的亞種很多,其中結晶良好而透明者,稱之為透石膏(Selenite)。本件透石膏標本,具有板狀晶體,晶面上有很深的縱向生長條紋。
藍鐵礦主要產在還原環境中,為一種次生的磷酸鹽類礦物。本件標本呈藍綠色,半透明,具玻璃光澤,硬度很低,僅有1.5到2之間。扁平狀的晶體,晶面上有縱向條紋,伴生礦物為菱鐵礦(Siderite)。
鉻鉛礦是一種較為少見的次生礦物,主要產於含鉛、鉻之礦脈的氧化帶中。本件標本呈鮮豔的橙紅色,具玻璃光澤,比重高達6.0,晶體為長柱狀,晶面上具有縱向生長條紋,部分晶體呈中空狀。
本件為礦物模式標本,是由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田沛霖等人於1975年命名,並於1989年捐贈本館典藏。鋰蒙脫石為含水黏土礦物,其中一件為脫水穩定相呈纖維狀,另一件(管內密封)為含水不穩定呈膠狀相,均採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克里夫蘭的露天礦場。
金在自然界的分佈相當廣泛,但含量極微,可說是一種稀有的元素,其中以自然金為金的最主要來源。本件標本晶體明顯,其集合體的網狀外形,具有如織布般的交錯結構,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自然銀的顏色與條痕均為銀白色,通常在空氣或在水中都很穩定。自然銀內常含有金、銅和汞,偶而也含有少量的鉑、銻和鉍。本件標本具有如羊齒植物般的外形,十分罕見。
金紅石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鈦,是重要的鈦礦來源。晶體多作柱狀或針狀,而針狀晶體常包裹在透明水晶中,俗稱髮晶。質純的金紅石呈透明無色,若含雜質則呈現它種顏色,其中以暗紅或褐紅色居多,黃色或黑色相當罕見。本件標本呈黃色,針狀金屬光澤晶體聚集,共生黑色礦物為赤鐵礦。
藍寶石的藍色是因為氧化鋁晶體中含了微量的鈦離子和鐵離子所造成,斯里蘭卡所產出的藍寶石透明度高且內部包裹體少,是重要的藍寶石產地。
哥倫比亞木佐(Muzo)所產出的祖母綠,顏色飽滿鮮豔,晶體呈六方柱狀,柱面有縱紋,產在黃鐵礦化的硬頁岩和所夾的薄層石灰岩中。
寶石級的輝玉,又稱為翡翠,輝玉因含雜質離子而呈現白、綠、紅、黃、紫等各種顏色,但其中濃豔飽和且透度高的翠綠色最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