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瑰寶常設展主視覺

大地瑰寶常設展主視覺

前言

本展示帶您探索地球內部的珍貴寶藏—礦物,從起源演化、形成環境、結構色澤,到其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連結。

展示分為八大單元,首先揭示「礦物演化」如何與地球歷史交織,接著從「礦物無所不在」了解其形成環境,再以科學基礎認識「晶體對稱之美」與「晶體色澤之美」。「臺灣寶藏」單元展示本地的重要礦產如北投石、閃玉、自然金等,也敘說礦區的故事,而「世界礦區」則介紹來自印度、巴西等地的珍稀礦物與壯觀晶洞。「礦物世界」單元帶領觀眾走進多樣的礦物宇宙,最後「礦物與生活」讓我們了解礦物在科技與日常中重要的無形角色。本展覽透過豐富的標本與圖文互動展示,讓大小觀眾深入了解這些形形色色且深具價值的大自然結晶。 

石英方鉛礦照片
白鎢礦海藍寶石白雲母照片
透石膏照片
蛋白石照片
板鈦礦石英照片
自然金照片
天青石照片
透輝石照片
魚眼石輝沸石片沸石方解石照片
孔雀石照片
方解石紫水晶照片
水晶金紅石照片
紅水晶白雲石照片
瑪瑙照片
鈣沸石輝沸石照片

單元亮點

一、礦物演化

地球上已知礦物種類超過五千七百種多種礦物,然而這些礦物並非全部同時出現,而是隨著我們星球的地質條件發展過程而逐漸演變。地球上礦物種類多樣性遠大於太陽系中已研究的任何行星和衛星。地球上的礦物種類會如此多樣,除了可歸因於板塊構造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地球上生命的出現。若無生命的存在,地球上超過一半以上礦物將不會出現。
“礦物演化”是由美國礦物學家羅伯特哈森(Robert Hazen)在2008年所提出的理論,他的研究顯示新礦物的形成與地球演化史之間有著密切關係。礦物演化”一詞中的“演化”是一種概念,指的是地球歷史中礦物的發展過程,與生物學中的演化意義不同。

石質隕石照片

石質隕石

Stony meteorite

隕石一般可依組成分為石隕石、鐵隕石、石鐵質隕石三大類,而石隕石可依組成物結構,分為球粒隕石(Chondrite)和非球粒隕石(Achondrite)。其中球粒隕石是由太陽星雲中原始雲塵直接因高溫形成微滴,未經過分異作用即冷凝而形成的,因具有毫米等級大小的球粒結構而得名。本件Allende 碳質球粒隕石(Allende Carbonaceous chondrite ) 乃是最接近原始太陽系的組成物質,也是瞭解早期太陽系演化最重要的一種隕石。

  • 產出地點:Fell February 8, 1969 Chihuahua, Mexico(墨西哥)
  • 尺寸重量:9.5*9.3*3.5cm, 367g
  • 展品位置:單元一礦物演化/早期太陽系
石鐵質隕石照片

石鐵質隕石

Stony-iron meteorites

石鐵質隕石是經過分異作用後,同時具有矽酸鹽礦物和鐵–鎳金屬組成,科學家們認為這類隕石係形成於母體行星核–幔邊界。本件標本為Esquel 橄欖隕鐵(Esquel Pallasite),其矽酸鹽礦物主要為橄欖石。

  • 產出地點:Found 1951 Chubut, Argentina(阿根廷)
  • 尺寸重量:68*31*0.5cm, 6.4kg
  • 展品位置:單元一礦物演化/早期太陽系 
鐵質隕石照片

鐵質隕石

Iron meteorites

鐵質隕石主要由鐵-鎳金屬組成,鎳含量通常介於 5-20 wt.%,科學家們一般認為,這類隕石是形成於母體行星核部區域。因有鐵紋石(kamacite)和鎳紋石(taenite)兩種礦物共生,經 2%濃硝酸的酒精溶液腐蝕拋光表面,呈現許多交錯條紋的結構,稱之為「維斯臺登圖像(Widmanstätten pattern)」。

  • 產出地點:Found 1836 Great Namaqualand, Namibia(納米比亞)
  • 尺寸重量:30*27*1cm, 3.8kg
  • 展品位置:單元一礦物演化/早期太陽系
月岩照片

月岩

Moon rock

阿波羅11號將第一批岩石標本從月球帶回地球,太空人總共收集了21.6公斤的地質材料,包括50塊岩石以及細粒月球風化層(或稱「土壤」)樣本,本件標本為這批岩樣中的一小部份。美國於1969年捐贈給中華民國並存放在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94年交由本館作永久典藏。

  • 產出地點:阿波羅11號採集標本
  • 尺寸重量: 34*28*45cm (連盒) , 10kg (連盒)
  • 展品位置:單元一礦物演化/早期太陽系
帶狀鐵岩照片

帶狀鐵礦

Banded Iron Formation

帶狀鐵礦是地球早期大氣層開始出現氧氣的證據。地表沒有氧氣的時候,鐵以還原態的二價鐵溶於海水中。當藍綠菌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氣後,還原鐵和氧氣結合,形成細小的氧化鐵顆粒,沉積在海床上。由於季節性因素,形成了條帶狀。

  • 產出地點:Ord Ranges, Australia(澳洲)
  • 尺寸重量:108*47*3cm, 42.25kg
  • 展品位置:單元一礦物演化/紅色大地
蛋白石化箭石照片

蛋白石化箭石

Opalized Belemnite

箭石(Belemnitida)被乳白至淡藍色的蛋白石所置換。

  • 產出地點:Australia(澳洲)
  • 尺寸重量:16.0*8.0*5.5cm, 234.7g
  • 展品位置:單元一礦物演化/礦物與化石

二、礦物無所不在

礦物是天然產出的均勻固體,經由無機作用生成,具有一定化學成分與規則的原子排列。我們居住的地球,其固態組成物質除了地表有少許的土壤外,絕大部分是岩石,而岩石主要是由礦物所構成,因此,在自然界中,礦物是無所不在。目前全世界已命名的礦物種類已經超過五千七百多種,隨著人類持續的探勘與研究,新的礦物也將不斷的被發現。

矽化木照片

矽化木(瑪瑙) 

Petrified wood (Agate) 

矽化木乃是樹幹遭迅速掩埋後,其木質部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矽置換並形成瑪瑙或玉髓的木化石。本件標本為矽化木之橫切面,經切磨、拋光而成,直徑長達113公分,係產自知名的美國亞歷桑納州的石化森林(Petrified Forest)。在礦物組成上,除局部為顯晶質石英外,多數是七彩顏色的瑪瑙。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Holbrook, Navajo , Arizona, USA(美國)
  • 尺寸重量:直徑113公分,96kg
黃鐵礦照片

黃鐵礦

Pyrite

黃鐵礦為自然界分佈最廣的一種硫化礦物,它可在各種地質環境裡生成,尤其是在熱液環境常大量聚集。晶體的形態種類很多,其中以立方體和五邊十二面體較為常見。本件黃鐵礦呈銅黃色,具金屬光澤,碩大的立方晶體,晶體與晶體間呈貫穿生長。

  • 礦物分類:硫化物及硫鹽
  • 產出地點:Near Navajun, Spain(西班牙)
  • 尺寸重量:42*26*20 cm , 58 kg
輝銻礦照片

輝銻礦

Stibnite

輝銻礦為一種重要的含銻礦物,主要產於低溫熱液礦床、溫泉的沉積物和火山的凝華物之內。本件標本呈鉛灰色,具金屬光澤,稜柱狀的晶體,晶簇呈放射狀,底部基質為石灰岩。

  • 礦物分類:硫化物及硫鹽
  • 產出地點:中國大陸江西省武寧
  • 尺寸重量:60*35*26cm , 23.85kg
螢石&閃鋅礦&重晶石照片

螢石/閃鋅礦/重晶石 

Fluorite/Spalerite/Barite

本件由螢石、閃鋅礦和重晶石三種礦物相伴共生。上端的螢石具立方體晶形,晶面上有許多紫色小斑點,螢石在紫外線長波段照射下,會發出紫色螢光。中間黑色的礦物為閃鋅礦;下端乳白色的則是重晶石,它是一種最常見的含鋇礦物,為鋇的重要來源。

  • 礦物分類:鹵化物/硫化物及硫鹽/硫酸鹽
  • 產出地點:Elmwood Mine, Carthage, Smith, Tennessee, USA(美國)
  • 尺寸重量: 38*27*18cm, 19kg
砷鉛礦照片

砷鉛礦Mimetite

Mimetite

砷鉛礦產在含鉛礦床的氧化帶中,屬於次生礦物的一種。本件標本具橙黃色、樹脂光澤,集合體呈球狀或葡萄狀型態產出,比重高達7.28。

  • 礦物分類:砷酸鹽
  • 產出地點:Chihuahua, Mexico(墨西哥)
  • 尺寸重量: 13*8*8cm, 0.5kg
磷氯鉛礦照片

磷氯鉛礦

Pyromorphite

磷氯鉛礦主要產於鉛礦床的氧化帶中,它是由地表水所含的磷酸與含鉛礦物相互作用的產物,為一種次生的含鉛礦物。本件標本具亮麗的淺綠色、樹脂光澤,晶體呈圓桶狀聚集,因富含鉛,比重達7.04。

  • 礦物分類:磷酸鹽
  • 產出地點:中國大陸廣西省
  • 尺寸重量: 22*18*11cm, 4kg

三、晶體對稱之美

每種礦物都是由單一元素或化合物所組成。在礦物形成的過程當中,組成元素或化合物的原子或離子,會以一種重複而有規律的方式進行排列。當原子或離子以規律的方式重複排列時,就會形成礦物晶體。礦物的形狀,除了受限於晶體內的原子或離子排列方式外,在晶體的成長過程中,原子或離子的排列也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出現各種不同的變化。

方鉛礦照片

方鉛礦

Galena

方鉛礦是相當普遍的一種硫化礦物,產狀相當多,其中以中、低溫熱液作用為主,是提煉鉛的最重要礦物。本件標本呈鉛灰色、碩大的立方晶體,基底的伴生礦物主要是石英和黃鐵礦。

  • 礦物分類:硫化物
  • 產出地點:Sweetwater Mine, Ellington, Reynolds, Missouri, USA(美國)
  • 尺寸重量:15*10*8cm, 1.8kg
螢石照片

螢石

Fluorite

在自然界中螢石的晶體時常可見,通常在高溫下所形成者,多呈八面體;低溫下形成者,多呈立方體。在顏色上,經常以紫、綠、藍或黃色居多,若由非常純的鈣和氟所組成,會呈無色且透明,但並不常見。本件標本具罕見之無色、透明、立方體結晶,在紫外線長波段照射下,會發出紫色螢光。

  • 礦物分類:鹵化物
  • 產出地點:Dalnegorsk, Primorskiy Kray, Russia(俄羅斯)
  • 尺寸重量: 22*16*12cm, 5.2kg
石膏照片

石膏

Gypsum

膏常大規模形成於內海或鹽湖相沈積岩中,並與岩鹽、硬石膏等礦物相伴共生。石膏的雙晶十分普遍,若以{100}為雙晶面者,稱為燕尾雙晶。而石膏的亞種也很多,結晶良好而透明者,稱之為透石膏(Selenite)。本件透石膏具有燕尾雙晶群,為本館典藏珍品。

  • 礦物分類:硫酸鹽
  • 產出地點:Cave of Swords, Minas Maravilla, Naici, Mun. de Saucillo, Chihuahua, Mexico(墨西哥)
  • 尺寸重量:57*50*52cm, 35 kg
瑪瑙照片

瑪瑙

Agate

瑪瑙乃是一種具有同心縞狀或平行條帶狀結構的玉髓(Chalcedony),其環帶狀結構代表富含二氧化矽的熱水在晶洞內沿著洞壁由外而內多次沈澱的結果。天然產的瑪瑙色彩豐富,顏色美麗者,可作為飾品用。本件標本彎曲帶狀特徵明顯,其間空隙有一些水晶伴隨生長。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Brazil(巴西)
  • 尺寸重量: 67*53*8cm, 35kg
β型石英照片

β型石英

β-Quartz

自然界多數石英是在573℃以下結晶,稱為α石英或低溫石英,晶體由六方柱和菱面體組合而成,並以長柱狀居多。如果是在573℃到870℃環境下結晶者,晶體是由兩組菱面體聚合而成,稱之為β石英或高溫石英。本件標本具有六方錐狀晶體,因內含鈣鐵輝石而呈淺綠色,而在大晶體表面或晶體間可見較小六方雙錐晶體,研判是在高溫環境下所形成的。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Dalnegorsk, Primorskiy Kray, Russia(俄羅斯)
  • 尺寸重量: 39*35*21cm, 19.5kg
水晶照片

水晶 

Rock crystal

石英是地表分佈最廣的一種礦物,在岩石中常以集合體型態產出,但在裂隙或孔洞中亦可發現呈透明的柱狀晶體,稱之為水晶。本件水晶標本產自巴西,呈透明無色到乳白色,總重達160公斤,其中最大的柱狀晶體,長約61公分。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Montes Claros, Minas Gerais, Brazil(巴西)
  • 尺寸重量: 86*42*61cm, 160kg

四、晶體色澤之美

在太陽光譜中,它的電磁波波長範圍非常寬廣,有比一億分之一公分還短的X光,也有長過100公里的無線電波。其中人們能夠看見光波長範圍係從7,000埃的紅光到4,000埃的紫光之間。因此,當光線照射礦物之後,礦物吸收光譜能量而導致其中某種原子的電子從基態躍升至激發狀態。只要基態至激發狀態的能量差等於可見光的能量,礦物便會顯現出顏色。礦物對於不同波長的光具有吸收、反射和透射等不同的反應,因而產生不同的顏色、光澤與透明度。

方解石-矽鋅礦-鋅鐵尖晶石照片

方解石/矽鋅礦/鋅鐵尖晶石

Calcite/Willemite/Franklinite

本件大型螢光標本重達1700公斤,主要由淡褐色矽鋅礦、白色方解石,以及黑色鋅鐵尖晶石所組成。在紫外線短波段照射下,矽鋅礦會發出鮮豔的綠色螢光,方解石發出紫紅色螢光,而黑色粒狀的鋅鐵尖晶石則不具螢光特性。

  • 礦物分類:碳酸鹽/矽酸鹽
  • 產出地點:New Jersey, USA(美國)
  • 尺寸重量: 148*110*50cm, 約1700kg
方解石照片

方解石

Calcite

螢光礦物受到紫外線或X光射線等高能量光源照射時,會發出肉眼看得見的色光,稱之為「螢光」。而「磷光」是將光源移除後,還能持續數十秒甚至數小時之久,所以夜明珠在黑暗處能持續發出許久的色光,乃是一種磷光。本件經琢磨過的乳白至淺綠色方解石球體具有磷光特性,在紫外線短波段照射下,發出藍至紫色的螢光、當光源移除後,發光現象仍能持續一段時間。

  • 礦物分類:碳酸鹽
  • 產出地點:Terlingua, Presidio , Texas, USA(美國)
  • 尺寸重量:直徑9cm, 1.3kg
菱錳礦照片

菱錳礦

Rhodochrosite

本件標本產自美國科羅拉多州Sweet Home礦區,是世界知名的菱錳礦產地。鮮豔的酒紅顏色,具有菱面體晶形和玻璃光澤,白色細小柱狀共生礦物為水晶。菱錳礦除可提煉錳外,亦可作為飾品之用。

  • 礦物分類:碳酸鹽
  • 產出地點:Sweet Home Mine, Colorado, USA(美國)
  • 尺寸重量: 21*11*6cm, 1.2kg
紫水晶/黃水晶照片

紫水晶/黃水晶

Amethyst/Citrine

質純的石英是無色,但因含有少量的其他金屬元素或經輻射照射而呈現不同的顏色。在南美玻利維亞產出紫色與黃色雙色並存的紫黃晶,但是類似本件標本在同一晶洞不同區塊分別出現紫水晶和黃水晶的現象,並不多見。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Brazil(巴西)
  • 尺寸重量:82 x 34 x 78 cm;110 kg
螢石照片

螢石

Fluorite

螢石在自然界經常以紫、綠、藍或黃色居多,透明無色或灰色則較為少見。本件標本清楚顯示二期的生長世代而顯得它的珍貴,第一世代呈綠色,具菱形十二面體晶形;第二世代呈灰色,具立方體晶形。

  • 礦物分類:鹵化物
  • 產出地點:中國大陸江西省
  • 尺寸重量: 22*19.5*17 cm, 7.25kg
石英照片

石英

Quartz

礦物的內含物可能是固態晶體或液包體,甚至是氣態的形式存在。這些內含物有些是礦物結晶時混入的雜質,有些是與礦物之間存在著共生的關係。雖然多數內含物的晶體很小,但往往會影響到礦物的顏色。本件係在俄羅斯Primorsky Kray地區發現的石英,因內含赤鐵礦而呈現亮麗高雅的橘色。

  • 礦物分類: 矽酸鹽
  • 產出地點:2nd Sovietski Mine , Dalnegorsk, Primorskiy Kray, Russia(俄羅斯)
  • 尺寸重量: 24*15*10cm, 4.36kg

五、 臺灣寶藏

一億五千萬年前,最古老的臺灣從海底冒出,往後歷經一次又一次的火山爆發以及板塊擠壓。到了二百五十萬年前左右,今日臺灣島的面貌終於確立,臺灣的礦物就在這一次又一次的變動中產生。與世界其他大國比較,臺灣足夠成為礦產資源的數量並不多,但是礦物的種類卻不少,它們伴隨著臺灣島的成長而誕生,自有其珍貴與獨特的一面。臺灣幅員雖然不大,但是過去開採不少礦產,對經濟發展做出極大的貢獻。諸如:九份―金瓜石的金銅礦、花蓮的閃玉(或稱軟玉)、滑石、蛇紋石、臺灣西部的石灰岩、新竹―苗栗一帶的石英砂等,都有輝煌的開採紀錄。近數十年來,國內環保意識抬頭,礦產開採的規模也日益萎縮,然而臺灣仍有一些正在開採或深具潛在價值的礦產,包括大理岩、白雲石、重砂等。此外,以臺灣地名來命名的唯一礦物亞種―北投石,都值得我們來認識與關注。

北投石照片

北投石

Hokutolite

北投石係以臺灣地名命名之特殊性礦物,具有放射性,為硫酸鋇與硫酸鉛的化合物,屬於極罕見的礦物。北投地熱谷溫泉至地熱谷口以下一百公尺至三、四百公尺之河床,即為北投石之主要分布地帶。

  • 礦物分類:硫酸鹽
  • 產出地點:台北市北投區北投溪
  • 尺寸重量:60*50*26cm , 105kg
自然金照片

自然金

Native gold

自然金為黃金的最主要來源,在臺灣地區,九份-金瓜石一帶是自然金重要的分布區域,過去黃金產量曾高居遠東之冠,為世界重要產金礦區之一。黃金多用於裝飾品及電器工業,而在國際市場上係以黃金來代表貨幣價值。

  • 礦物分類:自然元素
  • 產出地點:台北縣瑞芳鎮九份、金瓜石
  • 尺寸重量:33*20*10mm , 6g
硫砷銅礦照片

硫砷銅礦

Enargite

金瓜石礦區於 1905年發現硫砷銅礦,次年便開始生產銅,其後產量逐年增加,臺金公司並在 1981年興建「禮樂煉銅廠」,年產電解銅達 5萬公噸。後來因國際銅價持續下跌,於 1987年結束營業。硫砷銅礦為金瓜石礦區銅礦來源,本件為現存最大的標本。

  • 礦物分類:硫化物
  • 產出地點:台北縣瑞芳鎮金瓜石
  • 尺寸重量:59*30*13cm , 32.7kg
閃玉照片

閃玉

Nephrite

閃玉又稱「軟玉」,主要分布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的荖腦山一帶,因此,又稱為「豐田玉」。臺灣閃玉呈暗綠色至黃綠色、半透明或不透明,因內含鉻鐵礦,外觀呈現黑色小斑點。摩氏硬度6.0-6.5,比重為2.9-3.1。本件大型石板清楚顯示閃玉與斜黝簾石岩、透輝石岩、蛇紋岩之間的接觸關係,實為難得的珍貴標本。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花蓮縣壽豐鄉豐田
  • 尺寸重量:長108公分*寬62公分*厚6公分
閃玉照片

閃玉

Nephrite

臺灣閃玉可分為普通閃玉、貓眼閃玉、蠟光閃玉三種,普通閃玉透明度中等,具有玻璃光澤,是最常見的閃玉種類;蠟光閃玉顏色呈灰藍色,透明度較差,具有蠟狀光澤;貓眼閃玉內部的細長纖維常呈平行排列,經打磨成圓凸面並在光線照射下,會產生貓眼現象。本件大型標本在普通閃玉內同時出現條帶中央的蠟光閃玉,以及條帶外側薄層的貓眼閃玉三種,又稱為龍紋玉或龍紋閃玉。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花蓮縣壽豐鄉豐田
  • 尺寸重量:長190公分*寬65公分*厚1.2公分
霰石照片

霰石

Aragonite

白色、玻璃光澤、呈放射狀外形,與黑色葡萄狀菱鐵礦在玄武岩孔洞中沈澱,結晶。

  • 礦物分類:碳酸鹽
  • 產出地點:澎湖縣望安鄉澎湖群島
  • 尺寸重量:33*23*15.5cm , 7.3kg

六、 世界礦區-晶體大觀

世界上有許多石灰岩地區都有壯觀的鐘乳石洞,而在巴西南部遍佈距今一億三千八百萬至一億二千七百萬年前白堊紀早期的玄武岩體,以及在印度的德干高原被距今約六千五百萬年前白堊紀末期大規模噴發的玄武質岩漿所覆蓋,這些區域不論是石灰岩經由溶解作用後重新結晶的鐘乳石,或是後期地下水流經玄武岩孔洞所結晶出來的產物,都蘊藏許多精彩的次生礦物。這些洞穴和晶洞到底藏了哪些寶藏?這些寶藏又是如何形成的?讓我們一起去探訪。

紫水晶照片

紫水晶

Amethyst

碩大、清透、無暇的寶石級紫水晶簇,產於巴西南部白堊紀早期噴發的玄武岩晶洞內,晶洞呈心形之外形,重達1598公斤,堪稱箇中極品。晶洞內的礦物先從與玄武岩接觸的底層到晶洞中央依序結晶出來,其先後順序為暗綠色綠鱗石薄層、隱晶質玉髓或帶狀瑪瑙層、透明至乳白色石英、紫水晶,方解石是在最晚期才形成。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Ametista do Sul, State of Diogrande,Rio Grande do Sul, Brazil(巴西)
  • 尺寸重量: 193*47*195 cm, 1598kg
水晶照片

水晶

Rock crystal

巨型鐘乳狀水晶晶洞,鐘乳狀柱體斷面的中央為早期形成的瑪瑙,外圍為晚期晶出的白色水晶,清楚顯示從隱晶質到顯晶質的變化,水晶的菱面體尖端還含有許多羽毛狀的針鐵礦內含物。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Toldinho, Santa Catarina, Brazil(巴西)
  • 尺寸重量:158*195*60cm, 920kg
魚眼石照片

魚眼石

Apophyllite

魚眼石為一種後火山作用的次生礦物,主要產在玄武岩的孔洞中。本件大型標本產自印度半島的德干玄武岩區,主要由魚眼石和輝沸石(Stilbite)所組成。翠綠色的魚眼石,短柱狀晶體呈半球狀聚集,柱面具玻璃光澤,而淺褐色的共生礦物是輝沸石。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Momin Akhada, Rahuri, Ahmadnagar, Maharashtra, India(印度)
  • 尺寸重量: 43*41*25.5cm, 53kg
水矽釩鈣石照片

水矽釩鈣石

Cavansite

水矽釩鈣石為一種稀有礦物,通常產於玄武岩孔洞或凝灰岩的裂隙中,常與沸石類礦物和方解石共生。本件標本產自印度,呈藍色玫瑰晶簇狀聚集,底部的白色礦物為方解石。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Wagholi, Poona, Maharashtra, India(印度)
  • 尺寸重量: 30*21*13cm, 6.9kg

七、 礦物世界

在自然界已命名的礦物種類超過五千七百種,每種礦物都有一定的化學組成,並有固定的晶體結構。本展示單元依礦物的化學成分及晶體結構來分類,展出來自全球各地的礦物標本。讓我們走進礦物世界,認識礦物的多樣性,飽覽礦物之美。

自然金照片

自然金

Native gold

自然金為黃金的主要來源,它具有極佳的延展性,是熱和電的良好導體,同時對鏽蝕和其它化學變化的抵抗力極強,不氧化,也不容易失去光澤,因而廣泛被應用在貨幣、首飾、電鍍等方面。本件標本呈金黃顏色,顯示純度極高,樹枝狀的外形,並與白色石英共生,為本館典藏的珍品。

  • 礦物分類:自然元素
  • 產出地點:Eagles Nest Mine, Placer, California, USA(美國)
  • 尺寸重量:16*9.5*1.5cm, 470g
自然銀照片

自然銀

Native silver

自然銀為銀的來源之一,由於銀的導電性、導熱性及延展性極佳,常作為貨幣、貴重的裝飾品、照相材料等用途。本件標本呈銀白色,長17.5公分的片狀外形,巨大且罕見。

  • 礦物分類:自然元素
  • 產出地點:Morocco(摩洛哥)
  • 尺寸重量: 11*7.5*17.5 cm, 1.4kg
透石膏照片

石膏

Gypsum

石膏常大規模形成於內海或鹽湖相沈積岩中,並與岩鹽、硬石膏等礦物相伴共生。石膏的亞種很多,其中結晶良好而透明者,稱之為透石膏(Selenite)。本件透石膏標本,具有板狀晶體,晶面上有很深的縱向生長條紋。

  • 礦物分類:硫酸鹽
  • 產出地點:Naica, Mun. de Saucillo, Chihuahua, Mexico(墨西哥)
  • 尺寸重量: 22*22*15cm, 6.5kg
藍鐵礦菱鐵礦照片

藍鐵礦

Vivianite

藍鐵礦主要產在還原環境中,為一種次生的磷酸鹽類礦物。本件標本呈藍綠色,半透明,具玻璃光澤,硬度很低,僅有1.5到2之間。扁平狀的晶體,晶面上有縱向條紋,伴生礦物為菱鐵礦(Siderite)。

  • 礦物分類: 磷酸鹽
  • 產出地點:Llallagua, Oruro, Bolivia(玻利維亞)
  • 尺寸重量: 12*11*8cm, 800g
鉻鉛礦照片

鉻鉛礦

Crocoite

鉻鉛礦是一種較為少見的次生礦物,主要產於含鉛、鉻之礦脈的氧化帶中。本件標本呈鮮豔的橙紅色,具玻璃光澤,比重高達6.0,晶體為長柱狀,晶面上具有縱向生長條紋,部分晶體呈中空狀。

  • 礦物分類:鉻酸鹽
  • 產出地點:Dundas, Zeehan, Tasmania, Australia(澳洲)
  • 尺寸重量: 8*7*12 cm, 0.4kg
鋰蒙脫石照片

鋰蒙脫石

Swinefordite

本件為礦物模式標本,是由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田沛霖等人於1975年命名,並於1989年捐贈本館典藏。鋰蒙脫石為含水黏土礦物,其中一件為脫水穩定相呈纖維狀,另一件(管內密封)為含水不穩定呈膠狀相,均採自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克里夫蘭的露天礦場。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Foote Mineral Company at Kings Mountain, Cleveland, North Carolina, USA(美國)
  • 尺寸重量:9.5*3*1 cm, 11.7g

八、 礦物與生活

礦物乃是構成固態地球的基本物質,從古至今,它都與人類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遠古時期,人們便利用燧石作為打獵或防衛的武器。隨著時代的演進,礦物是製作金屬材料、電子材料、陶瓷材料、複合材料最基礎的原料。根據礦物具有之特殊物理或化學性質,經由熔煉、鑄造、鍛造、熱處理、粉末冶金等過程,所製成之塊材、粉體、膜材、纖維的成品或半成品材料,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在我們生活周遭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

自然金照片

自然金

Native gold

金在自然界的分佈相當廣泛,但含量極微,可說是一種稀有的元素,其中以自然金為金的最主要來源。本件標本晶體明顯,其集合體的網狀外形,具有如織布般的交錯結構,令人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 礦物分類:自然元素
  • 產出地點:Great Smoky Valley, Round Mountain Mine, Nye, Nevada, USA(美國)
  • 尺寸重量: 5.5*5*4cm, 118g
自然銀照片

自然銀

Native silver

自然銀的顏色與條痕均為銀白色,通常在空氣或在水中都很穩定。自然銀內常含有金、銅和汞,偶而也含有少量的鉑、銻和鉍。本件標本具有如羊齒植物般的外形,十分罕見。

  • 礦物分類:自然元素
  • 產出地點:Saxony, Germany(德國)
  • 尺寸重量: 6*4*8cm, 0.4kg (含底座)
金紅石照片

金紅石

Rutile

金紅石的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鈦,是重要的鈦礦來源。晶體多作柱狀或針狀,而針狀晶體常包裹在透明水晶中,俗稱髮晶。質純的金紅石呈透明無色,若含雜質則呈現它種顏色,其中以暗紅或褐紅色居多,黃色或黑色相當罕見。本件標本呈黃色,針狀金屬光澤晶體聚集,共生黑色礦物為赤鐵礦。

  • 礦物分類:氧化物
  • 產出地點:Brazil(巴西)
  • 尺寸重量: 11*7*5cm, 196g
藍寶石照片

藍寶石

Sapphire

藍寶石的藍色是因為氧化鋁晶體中含了微量的鈦離子和鐵離子所造成,斯里蘭卡所產出的藍寶石透明度高且內部包裹體少,是重要的藍寶石產地。

  • 礦物分類:氧化物
  • 產出地點:Sri Lanka(斯里蘭卡)
  • 尺寸重量:5.00克拉梨形刻面
祖母綠照片

祖母綠

Emerald

哥倫比亞木佐(Muzo)所產出的祖母綠,顏色飽滿鮮豔,晶體呈六方柱狀,柱面有縱紋,產在黃鐵礦化的硬頁岩和所夾的薄層石灰岩中。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El Vejuco , Mozo, Colombia(哥倫比亞)
  • 尺寸重量:16*12*14cm,1.40kg,祖母綠晶體長約1.4cm
翡翠照片

輝玉 ( 翡翠 ) 

Jadeite

寶石級的輝玉,又稱為翡翠,輝玉因含雜質離子而呈現白、綠、紅、黃、紫等各種顏色,但其中濃豔飽和且透度高的翠綠色最具價值。

  • 礦物分類:矽酸鹽
  • 產出地點:Myitkyina, Myanmar(緬甸)
  • 尺寸重量:12*8.5*3.5mm 圓凸面

精彩展覽即將登場

倒數計時開始

  • 主辦單位: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 展示時間: 
    2025/09/17 起
  • 展示地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球環境廳大地瑰寶常設展區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球環境廳大地瑰寶展區常設展指引地圖。這張圖片是一張展示空間的 1F 平面圖,標示出「第三特展室」的位置。地圖上使用 3D 立體建築框架,並包含一些代表展品的圖示,例如恐龍、象骨架、傳統建築模型與其他動物雕塑。標示「第三特展室」的紅色標記包含一個螢光綠色象鼻蟲圖示,指示該展間為「第三特展室」的位置。地圖左下角有「西屯路一段」,顯示建築的地理位置資訊。